历史大学堂唐朝,历史大学堂微信公众号

kodinid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大学堂唐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大学堂唐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哥舒翰已经半身不遂了,为什么还被唐玄宗派到潼关对抗安禄山的叛军?

哥舒翰已经半身不遂了,为什么还被唐玄宗派到潼关对抗安禄山的叛军?

哥舒翰是二十万唐军镇守潼关的统帅,即便他中风后行动不便,但又不需要他亲自上阵搏杀,唐玄宗用哥舒翰原本没什么问题。

一、天宝末年,天下名将能和安禄山齐名的,也就是哥舒翰了,唐玄宗当然会首先想到他

历史大学堂唐朝,历史大学堂微信公众号-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玄宗晚年,最宠信的两个边将,一个是安禄山,一个便是哥舒翰,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哥舒翰身兼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两个人无论从地位、还是能力方面都是齐名的,唐玄宗想到哥舒翰这并不奇怪。

二、哥舒翰中风后半身不遂,唐玄宗难道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相信唐玄宗是认真思考过的,他需要的是哥舒翰的军中威望和统帅能力,又不是要让哥舒翰亲自上阵搏杀。无论古代还是当代,身体不足、头脑出众的军事统帅都不少,唐玄宗对哥舒翰的军事能力还是相信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哥舒翰那点病,指挥作战并没有问题。他出潼关和叛军作战时,就浮舟在黄河上指挥大军,论指挥,完全没有问题。至于他大败给叛军,那是唐玄宗的决策出了大问题,而不是哥舒翰的错误。

历史大学堂唐朝,历史大学堂微信公众号-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同一时期,唐玄宗除了哥舒翰,也找不出别的名将可用

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造反,第二年正月就已经在洛阳称帝了,他的进军可谓十分迅猛。唐玄宗最初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封常淸抵御安禄山,这其实是正确的,毕竟这二人都很有能力。但只因为几场惨败(主要是唐朝军队都是临时召集的原因),唐玄宗就失去了对二人的信任,还听信谗言处死了二人,那他还有什么名将可用?哥舒翰曾经的上司、威震敌国的王忠嗣已经死了,后来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在此时还没有什么名声,除了拿下名将王忠嗣也没拿下的石堡城,让吐蕃人胆寒的哥舒翰以外,唐玄宗还能用谁?

唐玄宗天宝年间,各军镇的门户之见非常严重。从资历和威望上来说,哥舒翰差不多是潼关前线统帅的唯一合适人选。因此哥舒翰身患重病,还是被唐玄宗任命为潼关前线的统帅。当然事后看,这是个十分错误的决定。

历史大学堂唐朝,历史大学堂微信公众号-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玄宗天宝年间,天下有战斗力的军队集中在十大节度使手中,节度使制度开始出现不少严重的体制问题。严重的门户之见,排斥不是本镇出身的军官,成为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外来空降兵想在军镇内站稳脚跟,相当困难。

名将王忠嗣,最初做河西节度使时因为不是本镇出身,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不适应,即使王忠嗣当时已经是天下知名的名将,但战功不是在本镇取得,一开始也不被认为是自己人。天宝年间,军镇也已经开始了出现了一些安史之乱后骄兵的苗头,威望稍差的节度使,不被部下认同会出现变乱。郭子仪曾经的上司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粮草分配时出现问题,本人差点被士兵变乱殴打,幸亏被郭子仪以身护住,节度使判官被痛打一顿。

安禄山能够长期掌握过大的军权,一定程度也与安禄山是从平卢军基层一路升上去的。平卢军原本是从范阳军分出来的,安禄山在范阳军自然也被认为是自己人。安禄山自然有资本长期坐稳范阳节度使兼任平卢节度使的位置。

(安禄山)

哥舒翰的从军起点是在陇右军,陇右军和河西军作战方向相同,节度使也经常兼任,一般也被视为一体。天宝后期,哥舒翰同时兼任陇右军和河西军节度使,下属兵力比安禄山还稍多点。哥舒翰也被当时人视为和安禄山地位相当的人物,唐玄宗给予哥舒翰和安禄山的待遇,如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被封西平郡王。

安禄山起兵造反前不久,哥舒翰身患重病,在长安养病。

安史之乱爆发时,边军仓促之下难以回援,高仙芝封常清带的一般新招募兵力和早就失去战斗力的长安部队,自然毫无悬念的惨败。战线在潼关一带逐步稳固时,河西军和陇右军逐渐到达关中,抵达潼关前线。潼关的守军主力变成了河西军和陇右军。

即使封常清高仙芝没有被杀,两人和河西军陇右军都没有啥渊源,按当时风气,也不适合做潼关前线统帅。与河西军陇右军关系密切,资历和威望都合适的潼关统帅人选,当时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哥舒翰,另一个是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便宜兄弟(安禄山她妈带着安禄山这个拖油瓶嫁给安思顺他爹),大唐朝廷当然不可能去选择安思顺。安禄山叛乱后,安思顺就从朔方节度使调任,失去兵权。

哥舒翰虽然身患重病,但排除掉安思顺,是唯一适合担任潼关前线主帅的人,唐玄宗出于稳定不冒险的考虑,强行任命哥舒翰为潼关前线统帅。

《孙子兵法·军争篇》曾言,“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而在同一章,又记有“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这话,说到底,便是我们熟悉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可惜这条真理,在潼关之战中并未被践行。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一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洛阳。而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 。之后,大将哥舒翰接替。然而身在潼关的众人终究还是没能抵御安禄山的进攻,潼关被破。而这场失败,看起来皆因玄宗鲁莽插手。

然而叛军的得势,哪里仅因为玄宗在潼关战事中的瞎指挥呢?整场安史之乱,玄宗都算得上是罪魁祸首。

安史之乱的主谋,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和河北节度使史思明。而“节度使”,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原本在唐初,中央设立了六百多个折冲府,且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都部署在关中,用以保护都城

可这部署到了唐玄宗手上,就变成了大量将士都驻守边关,且高级将领中少数名族颇多。当时安禄山手上的兵力就有快二十万,而直属于中央的部队,不及安禄山的一半。

也就是说,在玄宗自己的安排下,中央在兵力上基本无法对节度使形成有效的压制。所以安禄山之流,一旦有谋反之心,便能做出谋反之举。

而安史之乱之所以落在安禄山和史思明头上,也算是玄宗纵容的结果。在玄宗执政早年,***盛世到来,天下大治。因而玄宗逐渐怠政,杨贵妃也声名鹊起。

而玄宗的懈怠,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可乘之机。这些为己不为民的奸臣,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祸乱朝纲。李林甫为了打击文臣,巩固自己的地位,建议玄宗重用安禄山等藩臣武将。因而身兼三地节度使这样的好事,才能被安禄山碰上。

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嫌隙,在玄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中,越闹越大。等到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干脆以“忧国之危”,奉密令讨伐杨国忠为由,于治所发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大学堂唐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大学堂唐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禄山 哥舒 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