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朱泚家族历史,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简介

kodinid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朱泚家族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2. 唐朝为什么始终不能摆平河朔三镇?

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西汉卓文君,仅凭二十六数字顺倒挽救其被夫司马相如所抛弃之婚姻,其作品无人能比。宋代李清照,委婉清丽,其词墨韵后世。唐代上官宛儿,鱼***,薛涛,李治民国时期张爱玲。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三四月,却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人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等凄凉,何等忧伤!

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当属宋朝李清照。

唐朝朱泚家族历史,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清照的才,不仅体现在其文***上,也体现在其爱国情怀上。

李清照的诗词,婉转清丽,又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在中国诗词界独占一枳,诸多名句流传千古。

声声慢里,短短几句叠字,就把思念与孤单抒发到极致,这精湛的文笔后世无人可超越。

唐朝朱泚家族历史,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其剧名也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至今读起,仍能感受到那凄苦的情愫。

晚年的李清照,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爱国情怀写在诗词里,体现出来了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公知”应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今天的文化作者,依然有借鉴作用!特别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公知们,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行径,尚不如古代一名女子


中国历史上不乏知名才女,人们熟知的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薛涛等等。这里着重介绍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的事迹。

唐朝朱泚家族历史,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班昭(约45-约117),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她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没长寿,班昭早早成了寡妇。

班昭的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班氏先祖叫班壹,原本楚国人,秦统一过程中,班氏家族迁到陕西扶风(今扶风县)。秦末大乱,班壹迁居楼烦(今山西武宁),以畜牧起家,家族财力雄厚。

班氏家族,历代都有地方大员,或朝廷重臣,到班彪一代,班氏家族是已有几百年辉煌的巨富贵族,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诗书世家。

班彪有二子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儿班昭。班超在历史的著名事迹是出使西域;班固则以撰写《汉书》闻名后世,班昭这个女子也不一般。

班彪不愿意做官,专心史学,也要像司马迁那样,留下历史巨著。

史记》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司马迁死后,《史记》有十篇散失,有目录无书稿。

于是,班彪作《后传》数十篇,这是续《史记》之作。公元54年,52岁的班彪去世。

班彪去世后,22岁的班固蒐集父亲遗稿,继续撰写《汉书》。公元58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唐朝为什么始终不能摆平河朔三镇

藩镇割据一直是唐朝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唐玄宗时期爆发,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予唐朝重创,它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样,将唐朝“拦腰斩断”,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在唐朝将士的艰辛奋战下才终于被平定。不过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彻底解决,事实上,唐朝的藩镇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河北地区在唐朝时既是经济中心,又是军事重地。在唐朝时河北已经高度开发,经济发达,《全唐文》载:“河北贡篚徵税,半乎***。” 而且,河北多产战马与勇士,杜牧说“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 河北本是唐朝的重镇,然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它却成为唐朝最大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代宗将降将李怀仙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据成德,这就是河朔三镇的雏形。朝廷希望李怀仙等人镇守西北重地,守卫唐朝屏障。然而唐代宗没有想到,河朔三镇竟尾大不掉,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

不久以后,李怀仙被部下***,田承嗣死后,他的侄子田悦承袭。德宗时,张忠志死,其子要求承袭。德宗已经看出河朔三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父死子继只会让他们不断坐大,于是他拒绝了张忠志其子的要求。

然而河朔三镇已经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德宗的拒绝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河北各藩镇联合造反抗命。德宗连忙让李希烈率军讨伐,可是李希烈却临阵倒戈,与河北藩镇勾结。眼看安史之乱的惨剧就要再次上演,德宗惧怕不已,仓皇下罪己诏,河北之乱这才平息。自此以后,河北三镇开始独立于中央,自立节帅,中央已经失去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尽管河朔三镇内斗不断,杀将夺权屡见不鲜,但这些家族大多都不臣服于中央。陈寅恪认为,唐朝“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而这个“二国”,就是河朔三镇。

唐德宗画像

不过,河朔三镇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统,各地节度使也时常向中央进贡。起初唐朝想收复河北三镇,但在后来朝廷退而求其次,只要求他们拱卫京城即可。唐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就这样,河朔三镇与唐朝朝廷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需要朝廷名义上册封,才可以名正言顺,而朝廷亦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然而这种情况终究是病态的,唐末天下大乱,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尹源才会评说道:“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宋史》)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分别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大概是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对唐朝河朔三镇后世争论甚大,对于它的形成及尾大不掉,各家各有见解看法。但都承认这三镇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中之国。

河朔三镇长期游移于唐王朝之外自成一格,与历史传统和当地发展有关,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经济发达“河北贡篚徵税,半乎***”,并且河北气俗浑厚,民众果于战耕,其地冀州又盛产健马,这些都形成河北地区的独特优势。三镇的成气候甚至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大起,差点搞掉唐王朝,可能要上溯到武则天时期,河北两蕃契丹、奚族的崛起,在河北地区播下叛乱的火种,平定李尽忠孙万荣之乱后,异族相继兴起,为应对乱局,武则天在河北设立团结兵,唐玄宗在此基础上设立五军制应对两蕃,这是河北三镇的骄兵悍将能够多次杀帅夺印的历史渊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三镇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唐玄宗在安禄山叛军即将兵临城下之际,仓皇带领皇族及文武出奔入蜀避祸,经历马嵬兵变、李亨留下抗敌、灵武即位等事。李亨当上皇帝是时势所迫和前线将士的拥戴,之前没有得到玄宗的谕旨,可以说是僭立,由于这一名份攸关的大事,需要军事上的胜利安定人心。因此在平叛过程,李亨不能听取李泌的正确建议,以长安洛阳两都和河北三处为点,牵制叛军,围城打援从而彻底平定乱事,急功近利收复两京,与叛军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只能以除首恶、余皆不问的方式结束战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等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河朔三镇拥有为数众多的军队,使其在朝廷的削藩战争中拥有兵力上的优势,这也是朝廷对三镇的讨伐屡战屡败的现实原因。唐朝廷自然不愿见到地方坐大的局面,多次出招企图瓦解河北三镇,都功败垂成,至德宗时的元和中兴,最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也错失了,只得承认现状,形成名义上的统一,实则两国的事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朱泚家族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三镇 唐朝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