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的舞蹈与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的舞蹈与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舞蹈兴盛的主要原因?
在唐代中国与周边邻国的来往和唐代乐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商业交换中,其他国家不仅仅是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到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独特的艺术文化。当他们的舞蹈在街边上演时,民间艺术家们,留心模仿,慢慢的流传到了宫廷里面。在宫廷里不断发展,最后达到兴盛
主要还是受杨贵妃的影响,因为杨贵妃是当时最有名气的舞蹈家,他的霓裳羽衣舞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唐代有哪些舞蹈?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舞蹈以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民间舞蹈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中宫廷舞蹈主要有“团扇舞”、“花鼓舞”等,宗教舞蹈主要有“大鹫带舞”、“舞天乐”等,民间舞蹈主要有“长拳”、“宾礼舞”等。舞蹈形式多以手臂、身体和腿部的动作为主,旋转、转身、跳跃和哼唱等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些舞蹈呈现了唐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的特点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
舞蹈特点:大多赋予抒情性,舞姿较为轻柔曼妙,大多继承了汉代的舞姿舞容.如“舞袖、折腰”等,但是并没有缺少了汉代的粗犷豪放,可能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
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乐舞的交流.为隋唐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拉开了序幕,这是一个成熟的,独立的发展舞蹈表演性艺术的时期。
盛唐的《七德舞》、《霓裳羽衣曲》区别在哪里?
舞蹈可多人参舞,场面较宏大。听名子很柔,其实是可称为真正的″武蹈"。其舞雄浑有力,更透着杀伐之意。观之,就知是战争之舞。
而《霓裳羽衣舞》的成因,是因为李唐王室尊老子李耳为祖。而为祭祀老子,由唐玄宗李隆基编排的祭祀形势的舞蹈。其舞曼妙柔美,轻松而不失端庄。在柔美的乐曲之中,扬贵妃翩翩起舞。再由李隆基轻歌伴唱,更达到靡靡如仙音神舞一般。
于是乎,就有了"天子从此不早朝"之后话。
七德舞是唐朝贞观年间的舞蹈,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魏征、虞世南制词。另有白居易作诗,名曰《七德舞》。
《霓裳羽衣曲》,唐代中国宫廷乐舞。相传为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
同为唐朝,但年代不同,作者也不同。《七德舞》较为早一些。
盛唐的《七德舞》和《霓裳羽衣曲》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是陣前演奏的歌舞,而後者則是在宮迋內演奏的舞曲。正如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七德舞》在唐初,稱作《秦王破陣曲》,和《破陣樂舞圖》,後由魏徵,虞世南改制歌詞,白居易作詩,更名為《七德》之舞。所謂七德則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等七件事。
《七德舞》的主要特點是舞者人數眾多,共達一百二十八人。全部披甲持戟,和在戰場上的場面一樣,在優美的樂曲中,舞者持戟來往擊刺,重現徵戰時的情景,甚為壯觀。
而《霓裳羽衣曲》據說是由唐玄宗親自譜寫而成,只供在宮廷內演出而已。
“七德”一词,语出《左传》,具体指: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舞》是唐代舞蹈名称。它是由唐初的《秦王破阵乐曲》由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而来,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白居易作诗而成的舞蹈。
作品最后两句说: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此舞的目的是皇帝为告诫后世子孙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难。此舞蹈主要表现了太宗由创业到兴盛国家的过程,是为了展示创业守业之艰难,舞蹈中不乏刚劲有力之舞姿,并不是以舞姿优美为主。
《霓裳羽衣舞》也是唐朝乐舞,但是是一种宫廷乐舞。是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祭祀老子时演奏。此曲曲调优美,在开元、天宝年间曾流行一时。这支乐曲表现了神仙的生活,所描绘的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者优美的舞姿都给人一种非常柔美的享受。
《霓裳羽衣舞》和《七德舞》所表现的内容不同,舞姿风格也有很大差异。艺术家李玉刚也曾表演过《霓裳羽衣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的舞蹈与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的舞蹈与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