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京搬迁历史,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简介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朱元璋是何时开始营建南京的?
  2. 明朝在南京多少年?
  3.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在当时的名字是什么?
  4. 明末崇祯为何不像唐玄宗一样借着御驾亲征为由,撤到南京?

朱元璋是何时开始营建南京的?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自称吴国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即明太祖。明朝把应天府作为首都。1378年,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南京。1386年,京师城垣工程完工。明朝的南京是在元朝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旧城区、皇宫区和驻军区。后两者分别是明初的扩展。

明朝在南京多少年

明朝在南京建都277年。

明朝南京搬迁历史,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国号大明。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为统辖今江苏(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都署驻地。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南京在当时的名字是什么?

北宋应天府:北宋的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先后建置两次,北宋置应天府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应天府南京位居北宋陪都。

明朝应天府: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南京为国都,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是为明朝京师。

明朝南京搬迁历史,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后,永乐元年(1403年)诏改迁都北京顺天府,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

明末崇祯为何不像唐玄宗一样借着御驾亲征为由,撤到南京?

崇祯想到南京去,而且这事已经提上了日程,可是那些朝臣们却总是再议、再议个没完,一直拖延了下去。所以,当崇祯在景山上***前,悲愤地说:“诸臣误我!”明朝君臣说到底是托大了,他们没有叛明顺军的主攻方向和作战意图。当然,他们也有预案,只是他们没有料到顺军竟然来的这么快,当发现事不可为时,即便想跑都跑不赢了。

崇祯十七年一月一日,李自成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即分兵两路发动了东征。顺军的主力行军路线,由李自成亲率六万精兵从晋西南向北攻取大同镇,而后东上攻取宣府镇,最后经居庸关东下,攻取北京。为了防止崇祯君臣南逃,派遣偏师刘芳亮带着一万多精兵沿着黄河北岸进军,由晋南豫北进入北直隶南部,北上攻取大名、河间、保定诸府。

明朝南京搬迁历史,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君臣自然是探知李自成东征的动向的,不过明朝虽然屡遭失败,毕竟是正统王朝,底子还是很厚的。明朝在大同和宣府两镇都屯有重兵,作为京师的西北边防,军队员额不少于20万。在京师周围,还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辽东总兵吴三桂,合计也有将近10万之众。兵部经过研究之后认为,明朝在西北屯有重兵,顺军不可能从此处进攻北京。李自成最可能的线路乃是出太行山,攻略河北,然后北上。如果顺军按照这一路线。明朝还是有时间调集北部军兵入援京师的。

所以,虽然探报早在一月初就已经递交兵部,当时已经预感不妙的崇祯皇帝提出过要辽东总兵吴三桂回援。半年前吴三桂回京述职时,崇祯还单独请过他吃饭,意在拉拢。可是兵部却说事态不明,贸然调动大兵,失去关外之地的责任不小,没有人敢签这个字,最后又把皮球踢给了崇祯。崇祯有志做一个中兴之君,怎么会签这样的文件?因此,这个事就被搁置了。

可是,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呀!崇祯看到顺军不管从南来还是从来,都要经过山西,到时山西指定被祸害的不轻,因此崇祯就派了山西籍阁臣李建泰“代帝亲征”,还亲自从京营、厂卫、勇士营等处抽调了约3000兵力随行,前往山西督师。出发之前,崇祯也请李建泰吃饭,一番语重心长,也让李建泰老泪纵横,慷慨激昂。可是,自从出了北京城,李建泰就觉得不对劲了。

当时大明的很多地方都苦于朝廷搜刮无度,主动起事杀了官家派来的官长,然后派人通知附近的顺军前来接管。所以,出了京城一百多里地,李建泰就发现民众已经心向顺军了。他堂堂一个大明钦差,地方上的驿站竟然都敢怠慢,说是得顺军来了才接待。李建泰越往南走,心里越发凉,这样的光景还打个什么仗?到处都是带路党啊!

李建泰在邯郸停下了,不再前往山西,而是写了一封信,建议崇祯南迁。朝议连调兵这样的命令都不敢签字发出,就更不用说迁都之举了,结果也是毫无例外的,议而不决。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耗下去了。

李建泰于1月26日出发,走到邯郸听说顺军刘芳亮部正在东来,遂回头逃入保定(北京城破后,他也投降刘芳亮)。期间他原来聘请的军前赞画(参谋官)山西文人傅山傅青主从太原赶来,请他援救太原,李建泰置之不理,倒是上书请毅宗南迁,但朝议久而不决。

李建泰在邯郸耽误事的功夫,李自成动作很快。他在1月23日到达平阳府,知府张璘然献城,到2月6日抵达太原府,8日,巡抚标营将领张雄献门。顺军在太原休整到2月16日,继续北上进取大同,途中在宁武县稍遇抵抗,代州总兵周遇吉带兵抵抗,这是李自成东征以来最艰苦的仗。2月21、22两日攻克宁武,周遇吉在乱军中被杀。

这个问题非常好!

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到死自己都不承认是亡国之君。可见他的刚愎自用和不敢面对现实!

崇祯之所以没有像唐玄宗那样做,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硬伤。

第一,崇祯没有唐玄宗的运筹帷幄的能力。

第二:崇祯死要面子,哪怕为了可怜的面子,江山可以丢。

我们来细看!

天启驾崩时,立信王朱由检为皇帝,是为崇祯。其时,崇祯如履薄冰。

登基后,崇祯开始准备诛杀魏忠贤

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可以展示崇祯的能力。

其它施政,驾弩朝臣,选拨人才,哪里赶得上唐玄宗?!

大家好,我是晚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国家危难时刻,暂时迁都,躲避锋芒,甚至仅仅为了苟延残喘的例子是有的!但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走呢?

首先,是群臣的反对,崇祯其实有了迁都南京的准备,但是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对!大臣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私的,这一点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的表现就看得出来!在崇祯时一毛不拔的那些大臣们,几天时间就为刘宗敏献上几千万两,他们这是报定了想做亡国之臣的准备!

另外,由于崇祯的强势,在迁都这个问题上,崇祯和大臣们明知道迁都是个权宜之计,可是谁都不点破,互相打哑谜,因为谁都无法预料迁都的后果,不好承担这个责任!

其次,在当时的形式下,崇祯没有完全预料到会亡国这个严重的后果!纵观历史,北京城有几次被围困的情况,每次都是有惊无险,或许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其实即使大臣反对,崇祯完全可以乾纲独断!

最后,性格决定命运,崇祯太多疑了,无论在用人上,还是在很多大事的决断上。他从来没有完全相信过别人,他总是在怀疑,可以说大明的灭亡即使历史的不可抗,也是崇祯的宿命,即使迁都,在当时的形式来看,也是拖延而已,毕竟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本人的一点理解,见识有限,请多指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南京搬迁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南京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