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课代表,历史课本中的明朝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课代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课代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评价明朝最后的知名首辅杨嗣昌?

如何评价明朝最后的知名首辅杨嗣昌?

先说结论,杨嗣昌是个十分优秀的军师,但绝不是合格的统帅,更不是一个像样的将军

杨嗣昌应该说是明末一个非常不错的战略家,很有大局观念,也是崇祯皇帝所信任的为数不多的文人,纵观其一生表现,战略能力应得九分以上,应急战术差一些,也就六分左右,但是人品真的太次,三分都多。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问题全归咎于个人问题,毕竟当时士人风气就是这样。从后世观点这个人是个一流的参谋,二流的将领,文官的败类,可以在特定条件发挥很大作用的人。一个陈平般的人物非要干韩信的活,只能说这个人的不幸,也是大明的不幸。

明朝历史课代表,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聊聊杨嗣昌,这个历史人物争议太大,我简单说两方面。

明朝历史课代表,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甲:杨嗣昌是真正意识到明军不是大清铁骑对手的人,他告诉崇祯皇帝即便事实很难接受,但还是必须接受,一定要下决心与满清议和,可是崇祯皇帝对满清的态度一直在抗击和议和之间摇摆不定,直至他自缢身亡,他都没下过与满清议和的决心。

杨嗣昌的观点非常的明确,“攘外必先安内”,立即和满清议和,稳住京师周遭的危局,全心全力,一鼓作气缴平匪患。这个规划是现实的,也是危亡之秋的明帝国自保的关键。

乙:对于满清集团的战略意图,杨嗣昌很清楚。他提出了,满清集团其实有许多内部问题,他们战争主要目的就是生存,并没有夺取中原的意愿和能力,所以,朝廷不必在与满清交战中损耗自己的精锐部队。比如他裁撤抵御满清的精兵,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镇压农民军,这实际上是相当有见识的。

明朝历史课代表,历史课本中的明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明军队战斗力的消亡只要还是在东北战场上损耗太大,这一点杨嗣昌看的清楚明白。

丙:杨嗣昌并不是一个说教派,在他的统筹指挥下,围剿策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也起到一些作用,虽然说他的实在有不少的问题,但是明军在1638年一度让匪患平息下来,明朝也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

前方战事一旦不顺,他马上推给下级承担——

如果按照杨嗣昌的战法,出了问题,还是需要承担责任,至于他,那自然是没有责任的——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对于明王朝统治造成了威胁,兵部尚书杨嗣昌一方面主张招抚农民军,另一方面面对不愿意招抚的农民军,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主张。

杨嗣昌像

这个策略具体实施办法,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这些地区农民起义军活动频繁,这四个地方巡抚分别剿匪并且做好防御工作;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这些地区农民起义军活动频繁,这六个地方巡抚分别做好防御工作并且协助剿;四正六隅联合起来便是十面之网。陕北总督,军务总理作为主要力量,***取机动灵活的方式,随贼所向,专门征讨农民起义军。”这个军事策略的中心思想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但是这个策略未能成功镇压农民起义,后有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建立大西***。崇祯皇帝听完杨嗣昌说完这个策略说“恨用卿晚“,这个策略为什么最终还是未能成功镇压农民起义呢?

明末农民战争图

从杨嗣昌伟了配合这个军事策略的措施来看,他提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并号称三个月便可以镇压农民起义,增加饷银通过因粮、溢地、事例、驿递四个措施,开征“剿饷”,“因粮者,因旧额之粮,量为加派,亩输粮***,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溢地者,民间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事例者,富民输资为监生,一岁而止;驿递者,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充饷”,总共加派三百三十余万两,征收时间为一年,与“辽饷”、“练饷”的征收三饷加派。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就是赋税徭役太过沉重,征收剿饷只会更深一步破坏经济,加重农民负担,迫使更多的农民加入起义军中,历史证明,三个月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破产了,***只收取一年的剿饷随着需要镇压更多的农民起义军更加发展壮大。为了平定农民军,杨嗣昌又制订练兵七十三万的***,为了练兵,又要增加饷银,接着练饷又开始征收了,总计730万两,可谓是“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首先杨嗣昌不是首辅,他是兵部尚书。要说杨嗣昌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生平。

杨嗣昌,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享年五十四岁

要说杨嗣昌是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要谈谈他的父亲杨鹤,根据史料记载,杨鹤作为兵部右侍郎在朝廷素有清望,面对1628年开始的明末农民战争,作为三边总制的杨鹤曾上疏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在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但由于十万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粮食二万石杯水车薪,“所救不够及十一”。神一魁等贼兵既降复叛,朝廷主剿派势力抬头,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后杨鹤被朝廷拿办。也就是说杨鹤依旧是东林党的右派,多用招抚而没有认清楚流寇的真实面目。

在杨鹤被查办后,洪承畴接替了杨鹤的职务,这个心狠手辣的书生与卢象升,曹文诏,左良玉等等几位总督,总兵一起将流寇杀得几乎片甲不留,但是由于陈奇瑜优柔寡断导致李自成死灰复燃,在这个背景下,杨嗣昌出马了。

杨嗣昌的评价一句话:能力高强,眼光长远,心胸狭隘。

客观的说,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决策是非常契合当时的流寇作乱局面的,他的三大观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他主张首先与清朝和谈,将朝廷从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解脱出来,其次,让熊文灿与洪承畴合作,展开十面张网的战斗,尽全力消灭所有作乱的流寇,最后,加派280万两,增兵12万。光从***上来看,是非常好的,同时实施上看,也几乎非常好,李自成在洪承畴的剿灭下屁滚尿流,但是由于崇祯的错误决策,以及京师被围,孙传庭北调勤王,同意了张献忠的***投降,最终鱼没死,网破了,全完了。但是这不能磨灭杨嗣昌***的巧妙和眼光的独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课代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课代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杨嗣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