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是什么

kodinid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的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长城修建的原因和背景?
  2. 于谦明朝写作背景?
  3. 于谦的历史背景?

长城修建的原因和背景?

明朝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人,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形成一套完整的“九边”防线,

其背景是农耕文明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决定的,修建长城古来有之,而明朝是一个“向内”发展王朝,出生于农民的朱元璋思想作风比较保守,以致明朝的城墙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坚固厚实,比如南京城和山海关城墙,至今天仍屹立不倒(堪称千年大计),

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朱元璋还规定了周边十五个不征之国,沿海百姓片板不得下海,全国设立卫所制,兵源由军户提供,军费除一部分自给外,由地方财政预算分配,

长城其实从来也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铁骑,那明朝为何不惜财力人力修建呢?有人说防止老百姓不办护照就出国了,有人说为边境“互市”提供安全保障,提供足够的国防战略纵深,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长城就是“国门”,必须坚固无比,拒敌于国门之外,乃天朝上国脸面,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修建目的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

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凡是修筑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筑长城的人和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于谦明朝写作背景?

唐代唐太宗推行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一批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的贫寒而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起了积极作用

但到了明代,科举进入后期,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只要敲开了做官的大门,就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

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明朝的历史的背景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于谦对读书如此热爱则不同凡响,他酷爱读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深知读书的益处。

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而后放弃书本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题下《观书》一作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

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的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的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于谦 明朝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