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捕头等级,明朝捕头工资

kodinid 2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捕头等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捕头等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捕快怎么样?
  2. 古代捕快有多少人?
  3. 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捕快的身影,“捕快”的叫法起始于什么朝代?明朝时还有这种叫法吗?

明朝的捕快怎么样?

捕快平日身着便装,腰挂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铁尺、绳索。领班称“捕头”、“班头”。老百姓称捕快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等。在明清法律条文中,称捕快为“应捕”或“应捕人”,即“本有逮捕罪人之责的人”。有的大州县,捕快往往配备马匹执行公务,故又称之为“马快”。而徒步者,则称之为“步快”、“健步”或“楚足”。各州县在编的“经制正役”的捕快,因州县大小而决定其人数。

  捕快所承担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

历史明朝捕头等级,明朝捕头工资-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捕快在古代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捕快行业,其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捕快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即“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是艰难,于是敲诈勒索便成为一种风气,他们时常设置种种名目收取好处费,甚至与州县官吏同流合污,或制造冤***错案,或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任意拘捕。

  在历代诗文中,捕快作为统治阶级的鹰犬,常常成为鞭挞的对象。清人郭庭翕在《警捕人之虐》中写道:“流民便作贼,迫于不得已;捕人亦作贼,何说以处此?世上流民尚可数,捕人林林遍官府,捕人安乐流民苦。”流民迫于生活不得已为贼,而真正的贼却是遍布官府的捕快。另一个清人蒋坦,也描写了贫苦农民的生存惨景:“前差去,后差来,旧粮纳,新粮催。乡丝未熟布衫破,质库掷出啼声哀。”但衙门的催租却急于星火,交不出,便要捕快抓人,“明朝计费无一钱,过卯任捉老翁到”。由此可见,捕快常会应官长之令,参与诸如催租、抓丁、捕人之类勾当。

历史明朝捕头等级,明朝捕头工资-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民国时期,老北京警察局的侦缉队,亦属于捕快性质。他们一律穿着灰大褂,所不同的是“只有侦缉队的成员有时不扣扣子,有时只扣几个扣子,走起路来身子向前倾……侦缉队的下层队员,一年四季都把头剃得又光又亮,即便是冬季,也不兴戴帽子。腰上总挂着一块‘汗巾’,从大褂外面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好像是揣着‘二把盒子’”。他们的职责理应是对付贼匪,实际上却以欺压老百姓为能事,令人切齿。

古代捕快有多少人?

人数是不等的,根据县的大小,治安,经济等方面,人数不等.

明朝松江府的县志记载,当时上海县衙有20名捕役,20名快手.而相邻的华亭县有40名捕役,40名快手.这还是指有正式编制的"经制正役",但一般一个正役出外公干,总要带上两个副役,副役又还要带上几个"帮手""伙计",一般都有个八,九个人.所以一般县衙捕快正式的加不正式的总有个上百人吧.

历史明朝捕头等级,明朝捕头工资-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品中经常看到捕快的身影,“捕快”的叫法起始于什么朝代?明朝时还有这种叫法吗?

捕快:原来分为捕役和快手,渐渐的人们把捕役和快手合称,就叫成了捕快。职能如同警察和治安人员。在有***职能的时候,就有了类似的职业,只是历代有不同的称呼而已。到了明代,捕快称乎逐渐固定;清袭明制,捕快之名称和职事不再变化。

捕快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叫捕快,大约到了明朝时期才把捕役和快手二者合并称呼,因为前者是捉拿盗贼,后者倾向于动手做贼,二者性质相同,所以合并称呼。

关于捕快的起源问题,自古有之。应该是有人类之间的社会活动关系之后就会有捕快的行为,只是名字不叫做捕快而已,因为只要有社会关系,就会有规章制度,那么对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就应该给予惩罚,统治者必须派类似五的人去捉拿***。

我们在***剧中经常听到捕快一词,这类***剧一般都是明清时期居多,事实上,如果不是明星时期的剧,是不应该出现捕快一词的。

到了民国时期,老北京警察局的侦缉队,就是做捕快的工作内容,但是名字已经不叫捕快了, 捕快这一名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捕头等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捕头等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捕快 明朝 捕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