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高中历史唐朝知识点总结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关于唐朝历史,最权威的是哪本?
  2. 唐朝末年历史?
  3. 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关于唐朝历史,最权威的是哪本?

唐朝历史,最权威的是《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高中历史唐朝知识点总结-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科举制度。

唐朝末年历史?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

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高中历史唐朝知识点总结-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后。唐宗室对外臣的控制力渐弱。节使史,刺史有拥兵自重倾向。唐朝廷也无力拔乱反正。不第书生黄巢造反,一举摧毁唐朝最后一点元气,虽被镇压,也耗尽了唐朝实力。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进入了五代十国

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唐朝的正都应该是长安城,而洛阳主要是政治的副首都,武周时期15年和唐朝末期的3年,是迁正都于洛阳的,一方面过去学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唐朝几乎所有皇帝的陵墓都在西安附近。这个要多说一点,清朝的首都在北京,皇帝的陵寝都在北京附近。明太祖朱元璋首都在南京,陵寝就在南京,明成祖朱棣以后首都迁到了北京,陵寝就都在北京附近了。就连秦始皇死在了外面,都臭了还要运回临潼埋在都城附近。离得近的,中华民国的首都在南京,孙中山就埋在南京。这都是常识,落叶归根也都是人之常情呀!可能是现在都在发展旅游业,想通过这样的话题来增加热度吧,但是我觉得洛阳即便作为一个大唐盛世的副首都,也足够值得骄傲了,为什么非要去罔顾事实争夺正都呢?颠覆已经成为常识的历史知识,是容易被人理解成别有用心的,并不能给自己加分,反而降低了自己的公众形象。

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高中历史唐朝知识点总结-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准确的说唐朝的都城在建唐之初是唯一,那就是长安,但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心迁移,洛阳也成为了唐朝的都城之一,简单来说唐朝推行的是两京制,所谓两京制就是有两个京城,当然这不是唐朝首创,在东汉时期,东汉推行的就是两京制,比如在东汉班固曾做《两都赋》就是东汉拥有两个都城的真实表现。

东汉推行两京制主要是维护政权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东汉的都城是洛阳。对于长安,东汉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是继承正统,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在选择定都洛阳之余,对于西汉的旧都,东汉统治者选择尊其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了隋唐时期,虽然隋文帝选择定都长安,但隋炀帝比较喜欢洛阳,所以在隋炀帝继位后选择迁都洛阳,如此实际上的两京情况又出现了,这种情况延续到唐朝。

唐朝建立后选择定都长安,但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洛阳的地位在一步步提升,尤其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以后,唐高宗直接改洛阳宫为东都,相当于在实际上承认了两都的存在,之后唐高宗更是在《建东都诏》中说:“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再后来随着武则天的掌权和武周的建立,东都洛阳的地位更是无限的被拔高,武则天之后的统治者也默认了两都的存在,如此在记录历史事实时,两京曾被反复提及,因此在唐朝两京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有了以上的事实认同,说洛阳也是唐朝的都城之一是没有问题的。但若只强调洛阳,忽略长安则就有失偏颇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课本中唐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唐朝 洛阳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