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使命,明朝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kodinid 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使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使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
  2. 明代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修筑长城?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

明史是这样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国富强”。通过这句话,我们已经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了。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找建文帝,第二就是炫耀国威。

毫无疑问的是,炫耀国威这个目的通过七次下西洋明显是达到了,至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为止都是历史未解之谜。

明朝的历史使命,明朝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史学界对明朝为什么叫停了下西洋大致有两种比较靠谱的说法。第一种是最靠谱的,那就是大明朝没钱了,郑和的舰队在当时的历史中,纵观世界规模都是最大的,航海技术也是最高的,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金钱支持。

除此之外,郑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当地赏赐很多的东西,这可不是个小数据,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明史中还有这样一件记载,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后期的时候,很多官员直接公开上书反对,并且阐述了很多道理,都是在说郑和下西洋毫无用处,只是在浪费钱。

由此可见因为财政问题,明朝统治阶级内部有很多反对之人,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被叫停不久后,海洋也被封闭。

明朝的历史使命,明朝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是中国“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以朱棣为首的永乐君臣海权意识的体现,对海外的敌对势力进行军事打击,扶持亲近明朝的统治者出现。至于寻找朱允炆只是民间笑谈罢了,很简单一个道理郑和船队浩浩荡荡,朱允炆很容易就能知道郑和船队的行踪躲藏起来,还怎么找?

朱棣去世后朝中文官纷纷反对继续组织船队下西洋,甚至于将舰船设计图全部烧毁实际上包含了朝中文官很大的私心。

1、自朱棣登基设立东厂开始,朝中太监和文官的权力斗争就已经开始了。而郑和船队兵马数万人、手中财富无数,这些都掌握在宦官一派的手中。即使郑和去世文官也不可能拿到船队的控制权,毕竟长期远离本土的军队皇帝再傻也不能交给大臣统领,怕有人造反啊。所以明朝文官干脆毁掉船队,甚至于烧毁图纸断绝船队再建的希望。

明朝的历史使命,明朝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在当时明朝简单烧制、廉价的陶瓷就能从国外换回价比黄金的香料,染料,宝石等等,跨国贸易利润巨大,而在郑和船队存在的情况下完全被国家垄断,所得利润全部归皇室和宦官集团所有,其他大臣一分钱都得不到。而当郑和船队被毁后,名义上明朝禁海,但实际上有官员勋贵背景的船队纷纷出海,有的从事跨国贸易,有的干脆化身海盗四处劫掠,可以说个个身家丰厚,富了官员亏了国家。

当然明朝停止海上远航除了文官使坏之外,也有客观原因。郑和船队确实花费挺大,另外在当时的海外根本没有能威胁到明朝的势力,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更都是守成之君、缺乏雄心壮志等等。

世界最强最大的郑和舰队大航海,比之西方世界早了整整将近一百年,可最后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却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中国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郑和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是在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期间,这六次分别是永乐三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七年和永乐十九年。这六次下次下西洋都是得到了朱棣的强力支持下顺利实行的。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朱棣死于出征途中,最支持郑和远航的人去世了,郑和下西洋活动也就停止了。

直到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找到郑和,让他再次远航西洋,目的是晓谕诸邦:大明天子已经换人,应该派遣使团朝贺。也就是在这次航行归途中,郑和病逝。

本来大明朝廷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就存在很多争议,如兵部尚书夏元吉就是最坚定的反对者。明宣宗也不像朱棣那样热衷于远航,加上最伟大的远航者郑和的去世,后来的明朝就再也没有国家层面的远航活动了!

***曾经在《祖国的大航海家郑和》一书中评道: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以此缅怀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

正像前面有人说过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摆谱,显示天朝国威。更多是为了朱棣脸上贴金,为朱棣篡位提供合法依据。其实其对内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对外宣传意义。而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掠夺和殖民是为了攫取更多财富,这是由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这个对原材料和市场的追逐过程就是殖民过程。

后来明朝停止了下西洋,主要原因是劳民伤财入不敷出。当时明朝财政困难,只得用下西洋换回来的贡品给官员发工资。而这些贡品很难卖出去***,大家吃不上饭,上上下下怨声载道,于是就停止了这项没有意义的摆谱工程。

明代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修筑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残余势力以及后来的瓦刺时常南下扰掠,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女真又兴起,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务,成为明朝的一件大事。明长城的修筑对于明王朝新建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依据长城的功能就知道,长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军事防御,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项经济作用。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就不用说了,不论是当时的秦王朝还是明王朝。我们先看中国的疆域,中国是处在南北分界线上,在疆域之北,是北方游牧民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那长城就是一道屏障,在和平时期防止游牧的侵袭,在战争年代作为边境防止大规模敌军入侵。秦王朝本来就是在一统六国成为霸主,其实除了这些国家,边境游牧民族一样是一股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长城这种战略性决策,秦始皇绝对会是下决心完成的。

明朝修建长城也是一样,明朝的立国,是建立在将蒙元赶跑到北方的基础上的。但是明太祖的中心思想是:“兴兵轻伐,我亦不祥”所以对于明太祖不是非常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所以只要敌军跨国长城,那么就不能不反击,这就是大明。明朝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在这一带修建内、外双重长城,以护卫京师,并且在明太祖与明成祖时期,大明还是持续对蒙元残余势力实施重拳打击。强有力的打击,最后在长城边境三十公里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敌军。


其实我们现在后世来看,明朝修建长城的重要程度比秦朝还高。在经济层次来看,明朝成化年间,蒙元势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复苏,当时的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为更好的守卫边境,于是便叫大臣出计策,后来大臣们给算了一笔账:一、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百万两;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将近千万两。如此计算下来,修建长城与派兵出击,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长城成了最优选择。

还有就是游牧民族他们靠的就是“游击”,他们一次战争的成本明显会比大明王朝低,他们骑马来,打胜了继续来,打输了他们继续骑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没什么用,畜牧业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基业,因此他们一场战争下来,获得的利益太少了。

反过来修筑长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先是对于游牧民族,长城挡着你过不来。如果一旦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劫掠,那么就需要先在长城一线拼个你死我活。而当时明朝的军事精锐——九边重镇,几乎就分布沿长城一线。如此一来,基本上只要前线的精锐不被消灭完,那么想要继续威胁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修筑长城,这哪里是劳民伤财,更加不是残暴,秦始皇顶着这个骂名委屈了千年,而明王朝就没有因为修长城被骂,可能这就是历史记载的问题了,但是修建长城绝对是一项非常完美的决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使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使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明朝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