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朝测试题,明朝历史试卷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测试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测试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八上历史试题(带答案)?
  2. 明朝对武举是怎样考核的?
  3.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八上历史试题(带答案)?

1: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2史上第一次变法是(商鞅变法)

历史明朝测试题,明朝历史试卷-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近现代历史第一位总统(袁世凯在位时间(37天)

4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所涉及兵变成语(杯酒释兵权)

5春秋七战国(秦,齐,楚,燕,赵,魏,韩)

历史明朝测试题,明朝历史试卷-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唐太宗李渊在位时,其二子曾在(玄武门)发生过(玄武门兵变)

7历史第一位女帝是(武则天

8清朝末代内阁大臣李鸿章)曾代表清朝官方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历史明朝测试题,明朝历史试卷-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对武举是怎样考核的?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璐、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15***)湖广乡试第一名,次年登进士。“于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资料记载,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这一千多年一共产生了700多位文武状元,绝大部分的状元的试卷随着时间和历史原因都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状元试卷就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子。

这份殿试考卷是由赵秉忠的第13世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捐献给国家的,是有明朝三百多年以来唯一的状元卷,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够看到几百年以前只有帝王才能看到的状元卷,有机会真的应该去博物馆看一看。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全卷(可以保存横屏观看)

这份状元试卷全长268厘米,有两米多,装裱件高47.6厘米,内里高14.1厘米,整体装裱,保存完好,可以说是一篇鸿篇巨制。

卷首用红笔书写着“第一甲第一名”字样,为当时皇帝朱翊钧亲笔题写,下面还盖着“弥封关防”的大印,全篇内容用不到1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一共有2460字,阐述了赵秉忠对于国家隶制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如何让国泰民安的方法。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不是顶尖的不敢说,我也并没有仔细的研读过,但是既然能够被选上“第一甲第一名”,我觉得至少在当时可以说是顶尖的。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对于书法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他的这幅小楷作品绝对可以说是顶尖的,他的小楷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取法方向。

从他的楷书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学习当时的流行书风,而是选择了学习魏晋小楷,有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味道,字体略扁,还有隶书的意味,字体结构标准、格调古雅,称得上是顶尖的小楷作品。

你觉得呢?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保存下来的很少。

据悉,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就是稀世宝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科举考试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出身于官二代,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但他没有当纨绔子弟,却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二十六,25岁的赵秉忠时高中状元。

据悉,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的2460个字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却凝聚了赵秉忠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围绕“实政”和“实心”这两个中心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阐述了治国方略等。

因此可以说赵秉忠的2460个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胜。再加上他又擅长法,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工整美观,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据说,金殿问策之时,万历皇帝接见了他,赵秉忠对答如流,口才极佳,万历皇帝于是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将他的状元卷赏赐给他。

赵秉忠如获至宝,他把状元券悬挂家中,格外珍惜。之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礼部尚书

身居高位不胜寒,赵秉忠因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遭人攻击,后被罢官回青州老家。赵秉忠死后,其状元券被子孙很好保藏了下来。

光阴如水,时间很快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动找到了赵秉忠的后代赵焕斌。

原来,赵家人都以祖辈上出了个状元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

状元卷传到赵焕斌手下更是如此,据悉,1942年和1960年,因为家乡闹饥荒,赵焕斌两次闯关东,每次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带着。在东北的几年,赵焕斌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大业年间,废止于清代光绪末年,历经了13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众多寒窗学子寻求功名,光耀门楣的必经之路。

在这悠悠1300年间,共产生过状元近800人,其中有名有姓,可考的状元郎就有600多人。他们的殿试考卷大都是文情并茂、书艺过人、出类拔萃的上乘佳作。

这些原本深藏宫廷、难得一见的状元卷,绝大部分要么遗失在朝代更替中,要么毁于战火硝烟里,或者葬身于自然灾害,留存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

不过,仍有一份状元卷穿越历史,带着厚重的沧桑得以侥幸保存下来。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份殿试卷,现今留存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这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份状元卷。

(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殿试卷)

那么,这份状元卷究竟有何神秘之处呢?围绕这份状元卷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这份状元卷的主人名叫赵秉忠,他在25岁时参加殿试中头名状元,先后出任过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后官至礼部尚书。

为官期间,赵秉忠性情忠直、一身正气,极度看不惯阉党魏忠贤等人把持朝政、陷害异己、嚣张跋扈,因此奋起同奸党展开了不屈的斗争。后因其门生参与弹劾魏忠贤而受牵连,差点儿被魏党构陷问罪。

赵秉忠眼看朝政日危,深感无回天之力,又不愿同阉党之流同朝为官,于是多次上书请辞告老还乡。退隐乡里后,赵秉忠又受到挚友刘钟英一案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的罪名,被削官夺俸。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终年53 岁。

赵秉忠状元卷是一本册页,长3.3米,共22折。每折通高47.6 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锦绫装裱。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我只见过***版。赵秉忠的考卷能被当朝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说明他的台阁体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如果赵秉忠的书法和内容不是顶尖的,能会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吗?

馆阁体书法,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清代称之为馆阁体。台阁体和馆阁体字,是明、清时期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时用的标准的楷书书体。近年来,有不少网友说台阁体和馆阁体不是书法而是写字,这话说的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在明清时期书法二字还没问世呢,那时候就叫写字,而且也没有书法作品一说,当时人们把文人们用毛笔写成的作品称之为“一幅字”,而不是称之为“一幅书法作品”。比如:求幅字;讨幅字;“索幅字”,都是那个时期的专业用语。

明代试卷,不但要求必用台阁体,而且对试卷的章法布局和用墨也是有规定的。请各位看位朋友看上图。状元赵秉忠的考卷,中规中矩,清雅扑面,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测试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测试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状元 明朝 赵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