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背景

kodinid 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宋没有攻下的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一道屏障?
  2.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没有攻下的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一道屏障?

军事和战略等方面,对于“燕云十六州”,北宋没有攻下,而明朝却可以“天子守国门”,我认为主要可以这么来看:

一、北宋的军事中心不在“燕云十六州”

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宋之前,正是精力了“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原地区的局势混乱,北宋的主要兵力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对付南方地区的割据政权,而无暇“燕云十六州”。

而对于明朝来说,朱棣的势力范围和“乡情”都在燕云地区,而且元末明初,朱元璋的进攻路线也是由南向北。由此可见,明朝“天子守国门”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北宋的北部游牧民族“难以应付”

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北宋时期,位居北部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兵强马壮”的鼎盛时期,战斗力相比北宋要强势不少,而以宋仁宗为首的宋朝历代皇帝,都是以“妥协”、“求和”为边境和平的“战略方针”,以至于对“燕云十六州”也就“望而远之”,并没有“攻取”之意了。

但是在明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退居大漠和草原,“燕云十六州”地区的蒙古军队已经消减,而燕云地区正是北方“京津冀”的咽喉要地,“天子守国门”也是有一定“威慑”作用的。

所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宋朝和明朝在“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是区别对待的。

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论断有问题,宋能否攻下燕云十六州,与明代的所谓的‘天子守边 ,并没有逻辑关联。也就是说宋不攻下,到了明代也完成了光复。

天子守边是部分史学学者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史学界。因为不是站在有明276年的历史过程来思考的,而是从明中后期衰落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明代在永乐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成祖治政下的版图北穷朔漠,南极冥海,东西抵日出日落之处。当时北京,也就是宋代收复无望的燕云十六州大致所在之地,正是这个大一统王朝地理位置的中央。这种局面持继百余年。

因此说,明代天子守边的观点片面,不能服众。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北京、河北山西的部分沿山地区,古代兵器时代中原王朝是农业社会,缺乏养马的草场,军队以步兵为主,所以只能依托山势地形修建关隘抵抗游牧民族的骑兵。该地区以北就是蒙古草原,所以从春秋开始一直就是中原抵抗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自从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非常被动,这就是南北宋虽然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是古代王朝的高峰,但却从头到尾都被辽、金和蒙古轮番压着打,最后灭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明在驱逐蒙元并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就把该地区视为屏护帝国的重要地区,前期朱元璋封自己的几个善战的儿子在该地区就藩以拱卫中央,后来明朝的四大战区蓟、辽、宣、大还都是燕云地区。

朱棣篡位后因为更熟悉北京的环境,再加上对建文帝的特殊恐惧,所以就以天子守国门的名义迁都北京。

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一带,此处地势险要,华北地区向来以平原为主,北方游牧民族一旦突破这一地区,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唾手可得,这一带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更有桑干河和巨马河这两条河流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第二道天然防线。同时该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优良,也是农业畜牧业的天然的条件,自古以来,幽燕之地就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之地。

宋朝开国之初,也意识到燕云十六州不在自己手里,汴京受到北方铁骑的威胁,在开封府北边大量种植树木以阻挡外族入侵。宋太祖也曾花重金赎回此地,可惜未能如愿。后期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此地,然而,宋军大败而走,赵光义中箭而逃。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北宋末期与金国约定一起伐辽,灭辽之后归还燕云十六州,金太祖归还太行山以南燕云地区(未全部归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大举进攻北宋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北元势力撤回漠北草原,致此在外族人手里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汉人手里。随后几年朱元璋派几路大军出师漠北大败,损失军马数以十万计。此后明朝再未出战攻打北元势力,十几年后,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点战马不过五万匹,战马的匮乏也打消了出战的想法,只能以燕云之地作为固垒,以步兵坚守修筑长城以防外敌入侵。

总之,***的骑兵非外族的对手,尤其在华北平原上,步兵难以同外族骑兵对抗,只能以步兵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阻击。所以说想要守住华北平原必须拿下燕云之地,以此地形防守漠北势力。此地一失,长江以北不保。

明朝“天子守国门”该怎样具体解释?

天子守国门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个说法,明朝建立之初将首都建立在南京,当时明朝初定,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而山海关以外的地区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为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实施有效的统治,防止国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因北京靠近边关,有事皇帝所在地,所以称之为天子守国门。这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造成的,因为朱棣属于造反得的江山,并不是朱元璋传下来的,所以刚开始得到江山时候地位也不是特别牢靠。

这句话可以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释,即,天子驻守在国家的边境线上。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明朝首都的位置

具体的内容,请大家看这张图(图片来源:百度)

这张图是明朝276年间稳定控制的区域。通过此图,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首都北京(即图中所标志位“京师”的地方),处于明朝北部边境线以南的不远处。按照图中所给的比例尺测算,首都距离边境线的距离大约在100km。相比于汉唐时期,首都处于国家的腹地,明朝的首都在异族南下时首当其冲,而天子住在这京城中,就如同守在边境线一般,故曰:天子守国门

理解这句话并不难,但我们更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在明朝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情况。

众所周知,明成祖在成为皇帝之前,被封在今河北一代驻守,为燕王。而他的燕王府,就是北平。在发动靖难之役并取得成功后,有一段时间朱棣是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办公的。然而,在南京,对朱棣来说,是有一些问题的。

其一,由于生活习惯。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凤阳地处南方,所以,朱棣从“血统”而言,是南方人。但朱棣自从青年时期便在外征战,其战场多是在北方地区,且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封为燕王,此后其一直是在北方生活。而此时的南京,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风俗习惯而言,对于朱棣这么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而言,是非常不习惯的,故而,这个原因成为了他迁都的动力之一。

其二,巩固权力的需要。作为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迁都这么大的事,肯定不可能仅仅因为个人原因。迁都,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众所周知,朱棣的势力范围是在北平,而南京此时虽然已经被他占领,但毕竟对他而言,这里的一切都非常陌生。在这里,他没有足够的政治***,所以根基并不稳定;建文帝的支持者仍然有着一定的势力,这一切,都是他的隐患。所以,迁都北京,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政治***,更好的摆脱南京势力对于皇权的限制。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权力。

第三,抵御蒙古的需要。蒙古虽然已经后撤至漠北,然而其势力仍在,不断骚扰边境。朱棣原先承担着河北一代的防务,此时他人在南京,河北防务空虚,蒙古军抢掠屡屡得手,为了巩固边防,第一时间得到关于蒙古军动向的情况,迁都势在必行。

上述三点,促成了朱棣的迁都北京,也促成了“天子守国门”现象的产生。

反向考虑,如果中原王朝可以将边境线继续向北推进,那么北京城将不会再处于“国门”之上。事实上,中原王朝基本没有能力做到。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中国的北部边境似乎都是在北京城稍北一线。虽然在看唐朝疆域图时,其北部到达了贝加尔湖,但[_a***_]地方实际上处于臣服于唐朝的回纥部落控制,唐朝***并没有直接控制该区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子守国门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燕云十六州 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