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明朝皇朝,明朝皇顺序列表

kodinid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杂谈明朝皇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杂谈明朝皇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怎么看懂大明王朝?
  2. 《大明王朝1566》所讲贪污之事,不是几个人贪,而是整个朝庭,整个皇权贵族贪你怎么看?
  3. 大明有两个都城,崇祯为何宁愿上吊却不愿去南京?

怎么看懂大明王朝

只要抓住了钱粮,权利,这两点就基本上能看懂大明王朝了,整个大明王朝就是围绕着缺钱来展开的,嘉靖皇帝修仙,需要钱,东南抗倭需要钱,老百姓赈灾,生活需要钱,有些官员俸禄需要发,但是大明的国库却拿不出来钱,那么钱都上哪里去了,到贪官,到奸商手里了,所以清流派想要干掉贪官,奸商一派,而这一派为了自己遍便千方百计的想要干掉清流派,然后皇帝就为了自己在这两派中间玩平衡,玩制约,鹤蚌相争最后渔翁得利。

《大明王朝1566》所讲***之事,不是几个人贪,而是整个朝庭,整个皇权贵族贪你怎么看?

***,在哪个封建王朝都不能根除,但像嘉靖年间那样的结构性***,就很难办了。这个***结构链,以皇帝为中心,形成层层利益关联,渗透到国家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要想破除这个结构链,除非塌方式重建官场。所以,这种结构很牢固,对国家的危害很大。

历史杂谈明朝皇朝,明朝皇顺序列表-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官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中饱私囊。不管朝廷有什么样的政策出台,地方官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从中渔利,以“国策”为保护伞堂而皇之地***。

比如,剧中“改稻为桑”,朝廷自以为政策很周全,是官民兼顾的良策,新任知府高翰文,还给这个政策附加了“以改赈灾,两难自解”的漂亮帽子。殊不知,除了这个书呆子,利益圈中的人都知道,这顶大帽子下面藏着多少肮脏与龌龊。

于是,到了终端执行层面,知县、知府、布政使巡抚总督各打各的小算盘,再加上制造局和商人,连原本“一家亲”的小团伙都各怀鬼胎,说白了,都是都闻到了唐僧肉的香味了!

历史杂谈明朝皇朝,明朝皇顺序列表-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巡盐使鄢懋卿,下去旅游一次,满载而归。剧中省略了几船银子背后的血泪,但可以想象,其中的诡诈机谋,不亚于改稻为桑。

其实,每一两百花花的银子背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地方官员的贪婪,首先导致了大明王朝末端神经的坏死。

如果将责任全部推到地方官员,他们也觉得冤。所以,何茂才、郑泌昌到死都在喊冤,沈一石甚至用死抗争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几大箱子账本就是他血泪控诉。

历史杂谈明朝皇朝,明朝皇顺序列表-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意思得很,这一个个穷凶极恶的地方官员,怎么都成了“好人”,那白花花的银子都进了国库?如果是这样,哪来的这么多是是非非,那么,钱跑哪儿去了?

何茂才、郑泌昌直指“小阁老”及其背后的严嵩,沈一石暗指织造局,织造局的杨金水时而义正言辞,时而闪烁其词,最后把自己弄“疯”了才算交差。这一切似乎在告诉观众,其实他们既是祸害老百姓的蠹虫,又是他们各自主子的忠实奴仆!

似乎根子都在严嵩那里,其实严嵩也很冤——我辛辛苦苦,能有几两银子到我的腰包?还不都是皇帝缺钱嘛!

从1344年朱元璋创业开始算起,到1644年崇祯自缢身亡为止。历时三百年,有统计数据显示,整个朱家皇族到明末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很多人囿于成祖朱棣的规定,严禁藩王外出,除了每年进京述职,其他外出必须到当地府衙报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各地藩王互联再次发生类似汉末藩王之乱……不能外出,没办法只能在家生孩子了……很多藩王之间已经早就出了五服………朝廷不可能供养这样规模的皇亲国戚………只能授予他们各项垄断的权益……***也就不在话下了……明末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每一个都是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党争,农民起义东北女真崛起,军备松弛……天启皇帝临终托孤,17岁的朱由检临危受命,之前只是一个存在感不足的皇子,一开始并没有被当做储君培养,崇祯皇帝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谁都想依靠,结果任何人都不被信任…在位17年,平均半年换一个内阁首辅……帝国的大厦将倾,他想力挽狂澜,也心有余力不足……

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的1368年算起,到1566年,已经有198年了,也就是说,大明朝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史。嘉靖时期的大明朝,虽然问题繁多,但总的统治还算稳固,也有不少亮点。

嘉靖帝

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超过两百年的王朝,能保持总体稳定的,明朝还真是独一份。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朱元璋和朱棣给明朝定下的运行框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然而,稳定的另一面就是僵化,明朝中后期,运行了两个世纪的行政机器开始生锈,各种制度的空子、漏子层出不穷,皇帝本人更是带头破坏,影响非常恶劣。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最经典的一幕当属嘉靖皇帝大骂鄢懋卿,“鄢懋卿,冒青烟!居然还在奏疏里说什么‘为解君忧敢辞其劳’,又说跟严世蕃商量了,专留下一百万给朕修万寿宫?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嘉靖皇帝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鄢懋卿去收盐税,自己贪了一部分,严党们拿了一部分,最后剩下的才给了皇帝,即严党的大臣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君父”,但大家其实都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另外一层则是,嘉靖皇帝自己通过正当的税收制度,没有办法筹钱给自己修万寿宫,只能通过这种和臣下分赃的方式来敛财。

这恰好说明了,当时明朝廷的税收制度已经出了问题,按照正常手段收上来的税无法满足各项开支,而嘉靖皇帝本人修道,开支也甚为浩大,国库和内库同时亏空,咋办?皇帝就用严党来使非正常手段增收,代价就是默认严党的贪渎。然而,发展到后面,严嵩老矣,控制不了严党,给皇帝分的钱越来越少,问题日益严重。

嘉靖时期的明朝廷看似稳当,但内里问题重重,稍有不慎,便是倾天之祸,这也是后面隆万改革的基础,不改的话,明朝是延续不了后面70年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封建王朝非常明显的弊端,皇帝比天下重要,皇帝自己就是制度,皇帝是“君父”,其他人是“臣子”,这样极端不平衡的关系下,任何制度都无法维持。

这是很正常的,历史上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绝大多数是因为皇室贵族结党营私,势力错综复杂,贪墨***,形成一个个小团伙,皇权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拍的太好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问题。类似的电视剧还有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再比如说宋朝清朝都是这样走向灭亡

大明有两个都城,崇祯为何宁愿上吊却不愿去南京

崇祯并非不想在李自成打来之前迁都南京。1644年春天,李自成还在从西安进军北京时,他就与李明睿一起商谈过这件事,就他本人的真实意愿来说,他想去南京,以图东山再起。

但是,他最终却困死孤城,这又是为何呢?

最大原因是崇祯是个把面子看得很重的皇帝。他的意思是,希望由臣下,尤其是内阁的重臣们提出迁都,然后他予以否定;再然后臣子们固请,他“只好”同意迁都,以此保全他的颜面。

但是,崇祯的克薄寡恩和翻脸不认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他身边的重臣虽然也想迁都,但没人肯去冒这个风险:现在倒是迁都了,万一今后陛下追究迁都的责任,那岂不让自己有苦难言。因此,这班大臣们吃透了崇祯的心思,无论如何也不肯主动提出迁都。

就像李自成兵临城下,提出愿意以裂土封王为条件退兵时,崇祯内心也希望能够如此议和,但他还是要推给内阁,希望内阁大臣站出来承担责任。结果,内阁重臣们默默无语,坚决不肯说一个字。事情便又黄了,他也就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因为崇祯很清楚,所谓的“南迁”无非是再次落入“东林党”的掌握中而已,整个大明王朝因为自己的失误让“东林党”一党独大,皇权已经旁落了,就算是南迁也不会有多好的前途,甚至自己可能沦落为“傀儡皇帝”,与其这种屈辱还不如死在北京的好,至少历史留个“君王死社稷”的好名声了!事实也证明,南迁后所谓的南明基本跟一场政治闹剧似的,史家都不想多做评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杂谈明朝皇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杂谈明朝皇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大明 崇祯 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