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背景

kodinid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大军,天子被俘,为何没有亡国呢?
  2.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大军,天子被俘,为何没有亡国呢?

中国从古至今,好像没有因外敌寇边而导致的亡国吧!再说,土木堡时候,大明朝没有内乱。纵使损失惨重,但是大臣都在,新皇也立刻登基了。能臣+新皇,大明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所以不可能亡国。

题目都说了,只是元气大伤。

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英宗时期,明朝还是强盛的时期,一次失误,断送了50万大军,和大批的文武大臣,才致使明朝元气大伤。

但是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运转,并且还有一位正直的大臣于谦在守卫北京。而那50万大军也不是全部都被消灭,断断续续的还是回来了一批。

即便是到了明末崇祯时期,还坚持了16年才亡国。

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木堡一战,明朝元气大伤,二十万精锐部队,以及数百朝廷中的精英文武官员,尽皆折损,大明王朝的天子朱祁镇被蒙古俘虏。此时的明朝,可以说是人心惶惶,全国一片哗然,似乎明朝的根基已经被极大动摇。

然而,实际上,土木堡之败对于明朝而言,虽然说是不小的损失,但就其实实体影响性而言,远远不如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首先,当时明朝损失的军队大多是京城三大营的精锐,虽说这部分军队在明军的战斗序列之中算是最优秀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明朝没有其他优秀的部队。因此,二十万精锐虽说是巨大的损失,但绝不是致命的损失,因为明朝腹地各地完全由能力向京城调兵,来拱卫京城。

再者,明朝当时的边关防御体系并没有被破坏。土木堡位于宣府和居庸关之间,是明朝边境防卫的一个堡垒。土木堡的位置,实际上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其连接着京城的前门居庸关和军事重镇宣府,所以其作为一个军事枢纽,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战略价值;但另一方面,其虽然位于长城以里,但其南方尚有一段内长城,与居庸关相连接,以保卫北京,因此,丢掉土木堡,只是让京城失去了一道屏障而已,并没有让京城完全丧失防御力。

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明朝当时的体量还是很大的。在朱祁镇的父亲,即明宣宗朱瞻基的省吃俭用,处处收缩的政策之下,明朝自永乐后期以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改善。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此段文字为明史对于明宣宗的评价,明宣宗虽说爱玩(比如喜欢斗蛐蛐),但办起事来还是不含糊的,他为了发展明朝核心地区的经济,恢复生产,一改朱棣四面扩张的战略而进行全面收缩,安南,奴儿干都司相继被放弃,但这同时也为明朝减少了不少军事和财政负担,使得明朝能够安心发展经济。朱瞻在位的十年,明朝真正得到了发展。土木堡之变之时,明朝还在吃朱瞻基时期积攒下来的红利,用迷信一点的话说,就是“国运正盛”。自然,在如此厚实的家底的支撑之下,明朝不会那么容易完蛋。

土木堡之变,给当时的明朝带来的最大危机,不是精锐尽丧,而是皇帝被抓。但这个事情的实际影响是在有限,加上于谦等大臣懂得变通,将朱祁镇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这样一来,明朝实际上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安稳下来的明朝,其综合实力是蒙古远不能比的,所以,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不出意外地被击败了。

当然不会亡国了!

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只是伤了元气,断不会因此亡国的!

明朝至英宗朱祁镇刚刚传

国4代,凭瓦剌之辈就想灭了大明,那是不可能滴。瓦剌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是太祖北伐剩下的余部,他们入侵大明也只是抢夺财物,远没有灭亡明朝的胆气与实力!英宗受大太监王振蛊惑,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排众议,严厉打击投降派,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厉兵牧马,严阵以待,誓死保卫北京城!并下诏各地进京勤王!

瓦剌也先兵临北京城下,看到明军军容风纪整齐,士气旺盛,军旗招展,大明军队正严阵以待,他也傻了眼,原以为俘虏了皇帝,明朝会不战而败,未曾想明朝立了新君,秩序井然,北京城高坚固,瓦剌骑兵不擅长攻城,只得先驻扎观望。更没料到于谦会率兵出城主动进攻自己,一时间明军冲杀而出,城墙上大炮轰鸣,也先大败而逃!

至此,瓦剌挟持英宗退回北方草原,只是索要些财物罢了!大明朝依旧是大明!皇帝换成了代宗朱祁钰。后来,因为留着英宗也没有啥作用,又礼送了回来。明朝继续传国12帝,直到1644年崇祯17年为止!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文官的阴谋,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首先我觉着如果说这种事儿是一个文官集团,我认为不太可能,如果说两三个人或五个人秘密形式,这都有可能,如果说是整个文官集团,那里有多少人是吧?然后还有那么多文官战死在土木堡,难道他们是拿自己的死换取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那么多人齐心合力慷慨赴死换文官集团利益???然后跟自己已经死了,身后的利益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自己的命还丢了。那种牺牲自我成全别人的人古往今来有几个???

另一种说法是各部的侍郎为了成为各部的尚书,然后集体坑各部的尚书把他们埋在土木堡,请问这个六部六个侍郎合力???他们如果不事先商量能有这种默契???而且朝廷还里面还分很多派系,难道六部侍郎都是一个派系???这么多人能做到守口如瓶???

皇帝出征的是北京三大营的精锐部队,把皇帝和主力部队陷害死,难道这些文官能认为精锐部队灭亡之后靠这个二线部队能把这个瓦剌的大军抵挡住吗?一旦失手,从北京往南可是整个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也先的骑兵可以迅速的追上朝廷南逃的队伍!!!

个人意见欢迎讨论

土木堡之变那么大的战役,说成是文官的阴谋真是脑洞太大了。文官集团又不是铁板一块,如果真有制定一个那么大的阴谋,把皇帝坑到土木堡战场的巨大能力和严密组织,直接换皇帝其实不是更好?至少制造一个落水染病而死之类也可以啊!

土木堡之变的最关键点是明军在回师过程中,遭遇瓦剌军的突袭与合围。

根据《国朝献徵录》记载,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明英宗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

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纳。《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但实际上,自蔚州入紫荆关回师,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冒险的***。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万级别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因此,明军指挥层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既然明英宗很清楚也先的目的,《明实录》中所说的明军在进军时,蒙古军全部退出到塞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也先收缩兵力、准备兵力合围明军的战略欺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木堡之变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土木 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