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故事音频26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故事音频26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修元宵节宋词《生查子·元夕》,该怎样赏析?
读古诗词,常常会觉得古人把人的各种感情都表达得那样贴切,古人一句诗,就能击中多情的内心,胜过现在的千言万语。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就是这样一首词。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曾误入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断肠集》,所以有人认为是朱淑真写的,不过,欧阳修的文集中是有这首词的,而欧比朱早了一百多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首词就是欧阳修写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去年元宵之时,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明亮,黄昏的时候,明月慢慢爬上杨柳的树梢,我与心爱之人在那美好的时刻,繁华的地方,约会。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的这首词被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也反映出这首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广为流传的名句。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欧阳修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所做。还有的人认为这首词真正的作者是朱淑真,因为写得过于露骨、豪放,就***托为欧阳修所作。不过许多学者对这个说不认可,比如郦波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首词先写去年元夜的浪漫,再写今年元夜的孤单,对比非常鲜明,一喜一悲在时间中变幻。去年元夜,大街上非常热闹,花灯如织,把夜晚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春天快要来了,柳树快要发芽,一轮明月挂在柳树上,我和你相约在黄昏后,互诉衷肠。今年的元宵夜,月依然很圆、灯依然照亮了大街小巷,景色和去年相同,可是去没有了你,不能再和你相约,不能再和你一起同游、赏灯,去年和你在一起的美好历历在目,今年元夜睹物思人,怎能让人不悲伤呢?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打湿了我的衣衫。 这首《生查子》抒写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美丽婉约的女子与作者互生情愫,在那个元夜自由自在的游乐。可是好景不长,这段爱情经历了大起大落,一年后,作者抚今追昔,不见佳人,情绪终于宣泄了出来,不由得引得读者也和作者同悲。
首先说说这首词的一个误会。这首词曾被人误入"朱淑真集",后经考证,南宋人曾慥所编《乐府雅词》才将此词列入欧阳修名下。
再说赏析的话,我们先来读全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生查子》词牌别名很多,如《楚云深》、《梅和柳》、《陌上郎》等。双调,四十字。上下阙各四句,两厂人韵。
二,格式分甲、乙两式。
甲: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阙重复)
乙:仄起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阙重复)
该词隶属平起式。上阙四句,写了主人公甜蜜的回忆,元夜时分,不仅灯火如昼,且圆月当头,观灯玩耍的青年男女,正是约会的好时机,可谓是良宵美景!正是这种芬围,给男欢女爱增添了绵绵情意。虽然语句近似大白话,却有言浅而意无穷的回味,令人春心荡漾,浮想联翩。
下阙写作格式雷同上阙,直接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二句以"依旧“点明今年元宵节的盛况,与去年相同,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为下二句的"人不见""泪湿袖"埋下伏笔。虽然景物依然在,去年的情人却没有前来。只余孤身独影。此时此刻,相比去年的盛况,"依旧"在哪儿呢?追思伤怀,怎不令人"泪湿衫袖"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故事音频26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故事音频260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