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长孙皇后历史解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长孙皇后历史解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太宗宠爱淑妃还是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宠爱淑妃还是长孙皇后,当然是皇后长孙氏而李世民对淑妃杨氏有宠对杨妃的爱是不完整的。因为淑妃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李世民是不会让他的皇位有威胁的人出现。但是皇后长孙氏就不一样了先不说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登基做出很大的贡献,就是李世民和皇后少年夫妻鹣鲽情深所以说唐太宗从来都是宠爱皇后长孙氏的。
长孙皇后活到李治登基做了太后,武则天还能上位吗?
不说百分百,可能性还是很大,武则天上位之路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有许多障碍的,其中就包括长孙皇后的哥哥,有权又有才的长孙无忌,只是都被她设计一个个除掉了。
为什么长乐公主嫁给长孙冲?
因为唐太宗爱重长孙皇后,想要亲上加亲。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而纵观唐太宗贞观一朝,长孙家族作为外戚一直备受唐太宗的看重,不仅连出三位国公与四位驸马,就连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在贞观元年犯下谋反的大罪本该按律当斩,唐太宗也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长孙皇后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最后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并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长孙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敌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渊杀死,但他的几个儿子不仅安然无恙,次子长孙祥还因为是长孙皇后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为了刑部尚书。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孙皇后是整个大唐时期几位最著名的女人之一。有句话叫: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贤内助。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就能反应出,长孙皇后的品德,就能反应出她为***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创建的盛世功不可没。
娃娃亲
长孙皇后是隋朝将领长孙晟的小女儿,深得宠爱。当时的唐国公是李渊,两家交好。于是长孙晟就和唐国公李渊为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定下了娃娃亲。在定亲之后,长孙晟酒死了。因为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与李世民的关系很好,深知其品行。于是在他的推动之下,在两家娃娃亲的推动之下,长孙皇后13岁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相伴一生。
伴随夫君,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李渊起兵称帝,封李世民喂秦王,长孙皇后为秦王妃。太子李建成与李渊的妃嫔勾结,挑拨父子关系,疏远李世民与妃嫔的关系,是长孙皇后出面,代替夫君弥补李世民的嫌隙。为李世民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李世民功高盖主,让年迈的李渊疑心,让齐王李建成太子之位坐的不踏实,都想除掉他。一次又一次的***着除掉秦王。于是,秦王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一举登上了地位。而在长孙皇后一直相伴李世民左右,鼓励夫君,激励将士,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与李世民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伴随着李世民的继位,长孙皇后正式称为皇后。
德才兼备,独具慧眼
长孙皇后喜欢看书,经常和李世民一起鉴赏书卷。为李世民的一些决策,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让李世民正确的做出了许多优质的决策,对朝政大事帮助很大。
长孙皇后知道丈夫的秉性,经常都会利用自己对丈夫的影响力来“庇护”那些敢于直言觐见提意见而冲撞了皇帝的人。
总结
可以说长孙皇后为李世民,为李家,为***,都做出了非常重大贡献。只可惜天妒英才,由于长孙皇后早年得的旧病发作,药石无效,年仅36岁病逝。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伴随夫君,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带人平和近人,礼待下属。***李世民完成宏图霸业,为***开创盛世,做出了杰出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长孙皇后历史解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长孙皇后历史解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