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蓝玉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蓝玉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明边屯的历史大事件有哪些?
大明边屯大事记(不完全统计)
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土司普旦连阿资马反,兵部副郎李文明随沐英征,讨平任普安卫中左所掌印千户
二、永乐二年(1404),李文明嫡长男应袭舍人李镇袭职,因平夷人乱移驻鲁屯。
三、永乐十六年(1418),州人沉勖始纂《普安州志》
四、正统十三年(1448),普安、安南等卫随征麓川,官卒战殁无算。
五、成化十八年(1482),锦衣卫千户李国忠督***皇木,修城隍庙且撰文勒石。
六、弘治十二年(1499),普安州土妇米鲁反,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王轼率兵十二万讨平。
七、嘉靖二十二年(1543),邑人张鹤年出任福建寿宁知县,抗击倭寇。
八、万历五年(1577),邵元哲任淮安知府,逢大水吴承恩《西游记》手稿险失,元哲派人救之。
九、万历二十五年(15***),原安南卫总兵邓子龙奉命赴朝鲜抗击丰臣秀吉
大明边屯缘起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秦朝起便有文明存在,时为古夜郎国的领地,后经汉朝等各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苗系民族为核心的文明热土。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云南。平定后,明廷以“虽有云南,亦难守也”的原因,决定将20万部队永驻贵州,设卫所。历史上这一***被称为“调北征南”。该***也成为大明边屯的历史开端,此后600余年,在此处逐渐形成以军屯、民屯、商屯为核心的多民族汇聚的融合区域,流传着无数脍炙人口的佳话。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渐趋一统,只有云南还有残元势力在顽强抵抗。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便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兵征云贵。
平定之后,如何保持云贵地区的长期稳定,成为了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在他看来,历朝西南变乱,便是没有固定的势力可以长期震慑、压制当地各路豪强,而贵州又是控制云南地区的关键。于是朱元璋便决定将20万部队永驻云贵,设卫所,巩固中央在云贵地区的有效统治。
然而云贵僻在遐荒,山高路险,如何供养驻地大军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难题。朱元璋深谙“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之道,便下令就地军屯,使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自给自足。
同时朱元璋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不蹈唐宋之旧辙,将其彻底纳入中央政权的版图中,从中原、湖广、江南等多地引入百万平民入滇黔垦殖,成为民屯,是为“调北填南”。以前朝所未有之力度开发云贵,不使其孤悬于中央***之外。
胡惟庸为何谋不轨?胡惟庸真的造反了吗?
胡惟庸就是自己作死,怪不得其他人,只是手上有权利了,而且显示出比朱元璋能干,外加不懂得收敛,胡维庸造反?朱元璋在世时,感觉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有造反,图谋不轨的能力
胡惟庸的死并非是图谋不轨,而是死于结党营私、专横跋扈、闭塞君王。胡惟庸在错误的时间,面对着错误的对象,做了许多错误的事情,这直接导致了朱元璋将其满门抄斩,并牵连万余人。至于胡惟庸谋反,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关于胡惟庸造反的记录,正史来自于《太祖实录》记载。大概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朱元璋要外出,一个太监跪倒在朱元璋的车驾之前哭喊不断,不让朱元璋走。朱元璋大怒,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太监说丞相谋反,皇帝此番出去必定会有危险。朱元璋大惊,登上城楼,果然发现丞相府荆旗蔽空,刀光剑影。朱元璋随即下令将胡惟庸抓捕,最终以谋反罪处死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余人。
这则故事就是《太祖实录》为胡惟庸定罪的唯一原因,想来可笑,这种连小孩子都不相信的故事怎么能用来做一桩大案的起因呢?试想,有哪个谋反的人会蠢到将兵马大张旗鼓的埋伏到官邸,丞相府可是百官时常光临的地方,就不怕露馅嘛?其次,既然是要刺杀皇帝,又荆旗蔽空,说明胡惟庸动用的不是刺客,而是士兵,试想一个丞相府能容纳多少士兵?这些人显然不够刺杀皇帝,既然准备都不充足,怎么可能傻到让他们站在院子里招摇过市。
很显然,这个故事就是朱元璋杜撰的,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解释朱元璋与胡惟庸之间的微妙关系,用一句话解释最为妥当,那就是“君不知臣,臣不知君。”
朱元璋不知道胡惟庸会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胡惟庸不知道朱元璋启用他竟然别有他意。
朱元璋在很早就将韩国公李善长辞退,让他回家养老去了,继任着为杨宪,后来是汪广洋,可是这两个人都没有当的长久。最后朱元璋启用了胡惟庸出任左丞相。
胡惟庸认为自己终于熬出了头,位极人臣,光宗耀祖,一边积极处理政务,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结党营私之路。胡惟庸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丞相是朱元璋对其能力的肯定,殊不知朱元璋之时用他来过渡权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蓝玉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蓝玉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