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朱棣开始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朱棣开始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有多少年历史?
明朝历史一共276年。
明朝一共276年历史包括明朝(1368—1644年)以及南明(1644—1662年)和明郑时期(1662—1683年)的历史。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从朱元璋称帝开始,到崇祯自缢结束。
明朝朱棣篡位对历史的发展是怎样的?
对于朱允炆所统治的明朝将来会如何,其是否会强盛,是否会衰败,我们无从得知。但朱棣治下的明朝如何如何,我们却是看得一清二楚。
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朱棣统治的明朝国力强盛,吏治清明,经济发达,外交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永乐盛世”。
1402年,这个不被朱棣承认的“建文四年”。
这一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通过非法武装手段成为明帝国新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
首先是“年号”,朱棣拒绝承认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并革除“建文”这一年号,将当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虽然朱元璋已经驾崩了四年多)。
然后是“制度”,建文帝上台后废除了很多朱元璋时期的制度,不论这些制度是好是坏,对于朱棣来说,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于是这些被废的制度在永乐一朝获得新生。
接着是“机构”,在“洪武”和“建文朝”被冷落的“锦衣卫”被恢复权势,除此以外,另一由太监做主导的特务机构——东缉事厂(东厂)成立。
从现在的角度看历史的问题,和历史时代中的人看相同的问题肯定结果不相同。其他的都抛开不说,单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就非常伟大,因为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都一直存在,灭了一拨又换一拨,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朱棣把帝都从南京北迁,让大明朝的皇帝站在长城脚下守卫国门,可谓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如果不是长期处在外部游牧民族掠夺的紧张压力下,可能大明君王上下和官僚集团会更早的完成***怠政这些使国家快速完蛋的事,不用等到崇祯,估计最慢嘉靖的时候大明就完了。
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二十三年率军打败北元乃儿不花,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朱棣后来也削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四年,攻破南京,即位大明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出兵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
很多人反对朱棣登基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朱棣大胆将决策权分给内阁与宦官,造成党争与宦官乱政
二、朱棣的后人朱祁镇在土木堡中葬送了大明精锐,让武勋阶层断代,从此文官更加跋扈。
其实朱允炆如果真的继位,还就真不一定是坏事。
这个倒霉蛋的“坏”,全都用在了自家亲人身上,看上去逼得自家叔叔***,血亲相残,但削藩难道对大明来说是坏事吗?
不一定吧,明朝后期,财政可是被诸多藩王拖的死死的。
而且朱元璋为孙子打下的基础太好了,基本不会发生什么叛乱。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朱允炆书生气太重,可能无法像朱棣那样五征漠北,将残元势力打垮。
朱棣篡位并且迁都,为何历史上没有给明朝改为后明,北明等称呼?
主要原因在于朱棣的夺权并未导致国家发生大规模的混乱和分裂,而是维持了大明的统一,本质上讲是一个朝代,自然不用以后明、北明等方式来称呼。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经历了两个时期的朝代:汉(西汉和东汉)、晋(西晋和东晋)、宋(北宋和南宋)。虽说国号不变,但实际上已经算是两个不同的王朝,因为性质已然发生了改变。
西汉与东汉之间存在一个由王莽创建的新朝,那时候乱世纷争、群雄割据,最后由刘秀建立起了东汉。刘秀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是与西汉的嫡脉皇族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而由他建立起的王朝自然与西汉要有所不同。
西晋统一三国后建立,但是短短几十年便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得北方落入了少数民族手中,中国进入分裂时期。虽然姓氏一样,东晋的皇帝与西晋皇族之间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经历了分裂亦算是两个王朝。
北宋和南宋就不更不用说了,靖康之难,北宋国都开封被破,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了金的俘虏,此时北宋就已然灭亡了。后来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无力北伐,和北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是两个不同的朝代。
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朱棣虽然发动了政变,但是国未破,也未分裂,更没有形成乱世和割据。况且朱棣和朱允炆是亲叔侄,这样一来明朝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其他的种种都未改变,而且明朝才刚建立几十年,我们后人看去,自然不需要给 其冠一个新的称呼。
归根结底,是王朝的性质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由何须多此一举呢?
您问题中的北明是不是由后期南明延伸而来,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的特殊产物,当年李自成的[_a***_]军,结束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国运。自此明朝的中央***算是瓦解了,临时成立的南明已不再是完整的明朝,而且全国各地起义频发,外部还有清朝虎视眈眈。南明时期并不是朱皇室内斗,而是众多势力在蚕食大明王朝,他们各怀鬼胎有着不同目的,所以北明的想法和后期南明有本质区别。明朝是朱元璋纯手工打造的,而朱棣又是朱元璋的儿子,虽然他排行老四,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下不占优势,但朱棣毕竟还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当年朱元璋本来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朱标早早就病死了。朱标的死让朱元璋非常痛心,在后来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并没有选择自己的那些儿子们,而是直接选择了长孙朱允炆。朱标死前已经成婚,并且留有一个儿子取名朱允炆,朱元璋看朱允炆温文儒雅是个好苗子,所以就直接将位子传给了他。
朱家的血脉没有变
以上简单说了下老朱家前期情况,朱允炆上台之后就着急改革,以至于用力过猛,直接被叔叔朱棣拉下了台。朱棣虽然篡夺了侄子的江山,但总体来说明朝的主事者还是朱家人,并没有落到外姓或其他势力手中,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说就不用改国号。如果朱棣真的把国号改了,那才是弄巧成拙越描越黑,当然朱棣也没那么傻,他的智囊团更不傻,所以改国号为北明完全没必要。
明朝迁都并不是朱棣的专利
明朝迁都在朱元璋时期就有所考虑,而且朱元璋迁都的意愿很强烈,并且已经对多个地方进行考察,只不过始终没有定下来。后来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很伤心,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才不得已将迁都***搁置。又说到了朱标,其实朱标曾多次被派出考察新都城的选址,甚至在他病重期间还不忘迁都大事,史料上记载朱标临死前,还坚持向朱元璋汇报迁建都城的相关事宜。所以不能说朱棣上台后故意迁都,应该是明朝迁都是大势所趋,并不是朱棣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为之。
包装虽不完美,有总比没有强
朱棣这样明目张胆抢侄子皇位,他也知道这样做很不好看,所以必须要找个合理的理由。当时朱棣就打上了清君侧的旗帜,什么是清君侧呢?简单的说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那么谁是朱允炆身边的小人呢?必须是伤害到朱棣切身利益的人,就是向朱允炆提出削藩策略的齐泰、黄子澄等人,朱棣号召起“诛齐黄,清君侧”口号,一举将朱允炆打下了台。按说朱棣这个清君侧的理由,在皇帝身边的小人都处理之后,朱允炆皇帝的合法地位继续存在,所以朱棣篡位的表象很难掩盖。可能朱棣最想要的结果是拿下朱允炆后,再逼着朱允炆将皇位禅让给他,这样最起码看起来更合乎常理。谁知后来随着皇宫里的一场大火,朱允炆和一些***建筑一样,被烧的灰飞烟灭不知所踪。虽然这种结果让朱棣上台显得有些难看,但总体来说有个清君侧的幌子能勉强说的过去,这样朱棣夺位就并非事出无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朱棣开始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朱棣开始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