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征西将军 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征西将军 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奋威将军,讨逆将军,征西将军,他们的级别和地位怎么区分?
征西将军>奋威将军>讨逆将军 奋威将军,将军名号。
西汉置,为杂号将军。三国魏、两晋,南朝宋沿置,皆四品。南朝宋与建威,振威、扬威、广威将军合称五威将军。北魏从四品。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孙策曾为讨逆将军。《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袁术僭号,(孙)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征西将军:官名,东汉置,因西进征赤眉军而得名。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三国时沿用。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三国时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三国时期,按级别各朝常设的中朝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镇(东南西北)将军、安(东南西北)将军、平(东南西北)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及右将军等。骠、车、卫及诸征、镇将军资深者可进号为大将军。如骠骑大将军、卫大将军、征北大将军,镇西大将军。三国南征敌将有谁?
第一位:曹仁。曹仁早年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时屡有战功,深得器重,他曾先后三次担任征南将军,不过,前两次是代理,第三次才正式转正。第一次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讨荆州时,任命曹仁为行征南将军。曹仁在此期间,驻守南郡的江陵,与东吴主帅周瑜率领的众将士对峙了一年有余。期间双方展开了数次激烈的交战,曹仁与周瑜都有多次亲临敌阵作战的经历,周瑜还在交战中受了重伤。在长期的交战中,曹仁部将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弃城撤退。
第二位:夏侯尚。夏侯尚是曹魏的宗室近臣,早年追随曹操征战时颇有战功,曹仁获得晋升后,夏侯尚以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节统领南方军事。夏侯尚在职期间,率部进军东三郡,与降将孟达一起击败刘备的义子刘封,以此功又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
第三位:夏侯儒。夏侯儒既是曹魏的宗室近臣,也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堂弟。夏侯儒在史料中的记载不多,早年加入曹魏集团后,在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彰帐下任骁骑司马,后来还参加过西线战役,官至征蜀护军。据《三国职官表》载,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夏侯儒迁升为征南将军,荆、豫两州都督。夏侯儒在职期间,跟随司马懿一同战败东吴名将朱然建功,不久后被召入朝中升任太仆
朱元璋十八功臣?
淮西二十四将,又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十四将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关于二十四将当中的是常遇春还是郑遇春,有人提出质疑。常遇春是至正十五年(1355)才来归附朱元璋。虽然常遇春居功至伟,名头比郑遇春大得多,可“淮西二十四名将”应该是郑遇春,而不是常遇春。
没有十八功臣,是二十四功臣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郭兴、薛显、吴祯、顾时、华高、张赫、胡海、吴复、张龙、仇成、韩政、华云龙、郭英、耿炳文、丁德兴、康茂才、吴良、杨璟、胡美、赵庸、廖永忠、傅友德、冯胜、章溢、叶琛、宋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征西将军 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征西将军 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