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元璋历史故事 明朝特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朱元璋历史故事 明朝特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的密探叫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1]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专门设置的特务组织,目的就是为了探听各种各样的消息。大到造反小到青菜萝卜多少钱一斤,锦衣卫都要探听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反正就是锦衣卫刚开始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要做,而什么工作都要做,什么事都可以去管,抓人,审问,关人,***,锦衣卫作为最早期的特务组织什么功能都具备,他们也就是朱元璋的密探!
朱元璋的特务组织是如何监听大臣说话的?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成立了以下特务组织
1:都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面有一百多人,他们的职责就是监督百官,辩明真***,凡是有贪赃汪法,图谋不轨的,只要是对朱元璋不利的,统统都上报。
2:厂卫指的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简称,均为明朝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
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
有一次,学士宁濂上朝,朱元璋问完话后,实然开口说:昨晚,你在家喝酒了没?客人是谁,都吃了什么菜?宋濂不知道他的用意,便如实告诉了他,听到这后,朱元璋这才点头说:你没有骗我,说完便拿出昨晚宁濂宴席的座次图。
通过,对大臣这些监控手段,朱元璋基本控制了大臣们的言行,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心寒胆战的,说话行事如履薄冰,生怕说错话丢了自己的小命。
最主要的还是收买大臣身边贴身伺候的丫鬟还有管家这类人,通过金钱或者其他有限手段(甚至威胁家人等手段)来做为自己的线人,在对方不知贴身的管家和丫鬟就是特务,这个很可怕。
主要由锦衣卫和由大太监领导的东厂和西厂负责:朱元璋建立明朝,登上了皇帝的的宝座。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为人老实忠厚,心地善良,他对中国的儒家思想很感兴趣!朱元璋怕自己死后朱标控制不了那些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于是朱元璋派了知识渊博的宋濂为朱标的老师,希望自己能把太子培养成文武双全的人。但是朱标天性仁慈,很难达到明太祖的要求。
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朱元璋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来监视和控制大臣们和民间老百姓,保证他们对皇帝的绝对忠诚。锦衣卫的长官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心腹担任,其下设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以及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官职。锦衣卫的老大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果发生重大的政治事情,可以直接查办,不用通知司法部门。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又设立由宦官统领的东厂;后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成立了西厂。这些机构的头头,多由司礼监大太监担任。厂卫机构用刑十分残酷,有廷杖、立枷等刑名。在厂卫的统治下,冤案多如牛毛,朝廷的官员和民间老百姓是***自危。
锦衣卫和东、西厂是明朝皇帝设立的特种镇压机构。
朱元璋从一个普通的起义者一步步高升,最后当了皇帝。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除掉一切异己力量。锦衣卫就是出于这种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锦衣卫原来是一种军队组织,后来就变成了完全为***服务的鹰犬爪牙。东、西厂和锦衣卫干的勾当是一样的,只是它不像锦衣卫那样是由皇帝的亲军系统发展而来,而是由宦官主持。凡是执行皇帝命令不坚决、爱自作主张的就要斩首;凡是形迹可疑的,要杀;势力不容易控制的,要杀;结党纳派的,也要杀。
明政权治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用太监、锦衣卫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朱元璋建国初始便以“以威立国”,充分利用锦衣卫掌管“盗贼奸宄、街徐沟洫,宻缉而时省之”。又广布太监为心腹,攀染栽诬权贵以控制***。洪武年间,“空印案”、“胡蓝党案”等大狱屡兴,又起文字狱,先后***无数,乃至“才能之士百无一二”。大臣上朝有如诀别,民人缄口,动辙得咎。明成祖朱棣从发动“靖难之役”始,就利用朱元璋这份遗产,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太监“刺探宫中事”。太监的地位由此得到加强,使之成为明***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据说朱元璋生性多疑且残暴,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唯一一位由南向北讨伐进而统一全国的开创者,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身份卑贱,因此在打下天下后对官僚没有任何好感。同时他还极其自负多疑,帮助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屡次请辞,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最终用慢性毒药,让刘伯温病死在回家途中。这当然是后话了,但如此多疑自负的人,究其一生,却有两人是他真正信赖之人。谁呢?就是他的妻子马秀英与他的长子朱标。我认为朱元璋老年时是为了扫清危胁皇权的强大势力,为下任皇帝顺利登基统治国家清除危险因素,自古以来皇帝基本都是这样。
《大诰》是朱元璋的自供状,收录了许多他残害民众的血腥案例。
比如,朱元璋搞了残酷的“知丁法”,勒令天下民众,只能从事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凡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者,统统属于要被铲除的“逸民”。
为了消灭“逸民”,朱元璋要求民众必须“互相知丁”,必须知晓邻居从事何种职业,家中有几口人,何时出门何时归来,有些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如此要求,是为了逼迫民众互相举报:
“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见诰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者,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的不虚示。”
大意是:如果邻居、亲戚和里甲,发现“逸夫”不抓,等到这个“逸夫”犯了事,被官府拿住,“逸夫”本人要处死,邻居、亲戚和里甲连坐,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
朱元璋还说,“的不虚示”,别以为我是说着玩的。
他确实不是说着玩的。《大诰续编》里,他曾一次性干掉了松江府1350名“逸民”,又一次性干掉了苏州府“逸民”1521名;《大诰三编》里,因为“坐视纵容”了十八名“逸民”,“镇江坊甲邻里”又全部被朱元璋发配去“搬石砌城”,家破人亡者无数。
这种暴政,自然只能造就一个互相举报、互相告密的高压社会、特务社会——这也正是朱元璋的目的所在,“知丁法”配合“路引制度”,将明帝国的所有民众都牢牢禁锢了起来,不允许他们从事士农工商之外的其他职业,不允许他们自由流动。
于是,许多的所谓“逸民”,因为邻居亲戚的举报,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如朱元璋自己在《大诰续编》中所承认的那般,“今朕不能申古先哲王之道,所以奸顽受刑者多”。
为了掩饰这种残酷,《大诰》中所有与“消灭逸民”有关的内容,都被精心地装饰了起来。装饰的基本手段,是渲染“逸民”如何包揽词讼,如何敲诈勒索,如何为非作歹。《大诰续编》里,朱元璋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列举:松江当地的“逸民”如何与官府勾结,“纷然于城市乡村扰害吾民”;嘉兴当地的“逸民”,如何私刻催粮官的印章,***装成朝廷的催粮官,一路骗吃骗喝敲诈民众……
说朱元璋生性多疑且残暴这一观点,主要依据清代所著《明史》而来,老朱及其后代子孙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统治者抹黑。老朱出身卑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平民皇帝,也是历史上唯一实现自南而北实现大一统且推翻异族统治的皇帝。从其立国后的主要政治举措来看,对百姓恩柔,对贪官污吏严酷,对妻子、太子及诸子恩恤有加。其从社会底层而来,对人性和贪欲看得实在透彻,以对贪官污吏和动摇统治根基的部分人的小残实现个人追求的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善。老朱其实是个可爱之人。
你这个问题很有讨论价值。可以说,在开国皇帝之中,朱元璋对待功臣确实是最心狠手辣的,朱文正、傅友德、蓝玉、刘基、李善长等数十位功臣名将都被他杀了。
对比一下汉高祖,刘邦主要是除掉了韩信、英布、彭越这几个异姓王,燕王卢绾害怕自己反了,刘邦简直难以相信,这个还真不能怪他的好兄弟刘三。
皇帝杀功臣说到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远不至于如此嗜血。事实上,历史上可供参考的例子还有宋太祖,他用了文明的办法,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残忍的性格和他的出身经历有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帝,小时候替地主家放牛,父母哥哥因饥荒瘟疫去世都没钱安葬,加入红巾军之前只得当和尚乞讨度日。如此说来,同样是布衣皇帝,当过泗水亭长的刘邦起步很不错啦。这样的生活练就了朱元璋果敢、坚毅的性格,同时又痛恨贪官污吏,格外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富贵。
滥杀功臣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甚至已经派不出一员名将抵抗朱棣,想必朱元璋也不想看到这一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元璋历史故事 明朝特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元璋历史故事 明朝特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