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经济学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经济学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最多有多少人口?
明初:
元末的战乱促使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的结束,到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
峰值:
明朝人口数量的峰值出现在明朝后期,也就是出现在小冰期到来的时候。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万人。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亿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人口大约有1.9亿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亿人。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亿人
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如何?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甚至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帝***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人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年间尝试使用“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货币同样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它在1450年暂停发行,但是直到1573年仍在流通。直到明朝晚期李自成威胁北京时,这种纸币才在1643年和1644年重新印刷。在明朝大部分时期,中国有一个包括所有重要交易的纯私人货币体系。而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从海外流入的白银, 开始在南部省广东作为货币使用,并在1423年传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纳税的法定货币。各省税收自1465年起以白银的形式上交首都,灶户从1475年起开始使用白银支付,徭役豁免费从1485年起使用白银支付。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部分通过西班牙人从美洲的进口得到满足,特别是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在西班牙人1571年建立马尼拉之后。但这时的白银还没有被铸造。它们以重量为一个标准两(约36克)的银锭(被称为元宝)流通,尽管其纯度和重量在地区与地区间略有不同。
明朝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朝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汉口、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晚明至清朝这一时期,明朝生产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事实上据他研究,1500年中国生产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认为麦迪森已经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生产总量和人均生产总量。据刘逖指出国际公认的生存水平线是400美元,因此刘逖对麦迪森明朝数据做了调整,认为若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换算,1600年中国人均GDP在388美元、1610年在386美元、1620年在391美元、1630年在344美元、1640年在367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
而隆庆年间的开关,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
从经济学上来说,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究竟可不可行?
从经济学上讲的话,必须要去了解当时的制度,人民生活的状态,等各方面去考虑。因为明朝和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人民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因为明朝***用的社会制度是比较严苛的重农抑商,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其小农思想严重,所以导致下层人民的生活单一且拮据,下层人民的生活保障只有依靠手里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别的途径,也不允许有别的途径。***取改稻为桑的制度以后,农民在几年的时间内,都会没有收入,没有饭吃
其次,明朝的税收制度和徭役制杂比较繁杂,很多人只看到了明太祖定下的三十税一的制度,并没有看到明朝除了亩税以外还有丁税,也就是人头税,亩税在改稻为桑中可以免掉,而丁税是不免的,并且只收粮食,况且明朝的徭役非常的繁杂,累死累活不给钱光干活不说,口粮都要自己带,非常辛苦而中央下派给地方百姓的补助,在层层盘剥以后,落到百姓手中的,不要说够不够吃,连丁税都不够,而这些在张居正改革以后,才有所改善的。
再次就是,明朝不限制土地兼并,这是官员大力支持就是看中了土地兼并,这也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当老百姓没有饭吃以后,首先就是要变卖土地换取钱粮,不够就开始卖儿卖女,再不够就只能等死或者造反。一般土地兼并大多发生在灾祸年间,粮食减产,农民不够吃的才会卖地。而改稻为桑,比天灾产生的后果更严重,这时候也正是这些地主官员花钱买地的最好的机会,官员士绅要的是土地,百姓的命,改稻为桑能不能成功,他们并不在乎。所以我们看到,在电视中,胡宗宪一直对改稻十分抵触,因为他明白,一旦改稻为桑,就会激起民变造反,而他的士兵,就不会对着东洋倭寇,而是对准了他治下的人民百姓
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出自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非常精彩,同时也十分耐人寻味。但是,电视剧本身的精彩,并不代表电视剧就是历史,准确地讲,《大明王朝1566》,是借助了历史上嘉靖后期朝廷的大背景,讲述了各方势力激烈斗争的一个故事。
在真实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并没有主动去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而是江南地区的百姓们自发地去“改稻为桑”,并且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是从明初到明中叶慢慢变化的。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人开辟的大航海,从新大陆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贵金属财富,其中以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富。欧洲的贵族获得了大量的贵金属,自然要进行消费,丝绸就是其中的一项大宗消费品。在贸易利润的驱动下,东南沿海的民众自发的改稻为桑,养蚕制丝,连带着江南地区也兴起了大量的丝织厂,海商也随之兴起。然而,明廷中枢对海洋的迟钝和江南士绅把持海路利润的需要,海商并不被正统认可,由此也就有了倭寇。
海商等同于海盗
二是产粮地的转移,两宋时期是“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中期,则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由此可见,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产粮的优势大大下降。对于江南士绅和百姓来说,相比较种桑养蚕的利润,种地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抛开历史,单从电视剧本身来讲,以经济学的角度看,“改稻为桑”并不是一个良政。从种地到养蚕,从个人讲,这是农民到手工业者,从地区讲,这是农业向着半手工业半工业转化。然而,这一切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就是本地区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农业的单位产量能支撑手工业的***展。如果没有这个,那就是在玩火,剧中后面的剧情也体现了这一点,毁堤淹田就是在***。
因此,从经济学上来说,以剧中的条件,“改稻为桑”不可行。说句难听的,严党为了补亏空提出的”改稻为桑”,就是拍脑袋做出的决策,漏洞极其大,也难怪后面被清流抓住机会,活该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经济学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经济学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