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历程

kodinid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内阁的演进及特点?
  2. 明朝内阁制形成发展历程表格?
  3. 18世纪明朝时期内阁制度是如何?
  4. 从明朝内阁影响力的演变上,是否可以看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内阁的演进及特点

一、变化:由以备皇帝顾问到参与国家行政事务。

二、内阁的设立:

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历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原因

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历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历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发展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

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

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代表。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明朝内阁制形成发展历程表格?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提高。

18世纪明朝时期内阁制度是如何?

明朝内阁一开始就是以备咨询的秘书机关,其首领撑到底也就是个正五品的文官,而且不分前后,至仁宗、宣宗,方才不断加强其一定的权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内阁并非合法机构,在官方地位上,有没有用,尽在皇帝的掌握中。

明代内阁的巅峰时期只在万历初期的张居正内阁那里得到体现,和宦官的合作让这一时期的内阁几乎等同于宰相,但这是特别例外的,大多数时期,宦官是属于皇帝放权的“内相”,批阅内阁的票拟成为了它们的专权,内阁和司礼监不对付的时候,这两个机关几乎可算停摆。

从明朝内阁影响力的演变上,是否可以看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从内阁来看明朝的灭亡,确实是能看出历史关键所在。明代的内阁制到张居正失败的时候,已经开始出问题了。张居正以前,是大家都去争着做首辅,无论是张璁、夏言、严嵩、徐玠、高拱、张居正,现代对他们的忠奸评价,好人坏人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敢于担当,可以说严嵩做奸臣,是敢做敢当的;张居正搞改革,那更是有担的人。

但张居正以后的内阁和首辅,气质完全不同了,因为张居正的失败,使大臣清醒了过来,内阁首辅,只要是敢担当,有抱负,下场就很惨,大家都不愿意出头。大多是得过且过,混官场生涯,没有什么政治抱负的人,万以申时行为代表,申时行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首辅,其实他不算是个坏人,他费尽了心力,只是想做个和事佬罢了。

以后的首辅,那就一代不如一代,但共同点都是没有勇于担当的气质。被后人视为崇祯朝最大的奸臣首辅的周延儒可以说后期首辅性质变化的是一个典型。周延儒其实也不怎么大奸大恶,就是贪恋权位,没有政治立场的人,就算是做坏事,也做得扭扭捏捏的,既想当***,又想立牌坊。

但内阁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跟导致内阁制度崩坏的原因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明代中后期日益膨胀的皇权与皇帝日益下降的执政素质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皇权越来越大,而皇帝的素质却越来越差,到崇祯上台后,皇权达到最高峰,这时内阁已经成了摆设,连宦官集团也因为魏忠贤的覆灭而退出了权力中枢,这对皇权来说是走上了死路。

因为内阁和司礼监分享一部分权力,就意味着可以分担一部分的风险,崇祯时代成了原来还可以由内阁和司礼监来分担的部分风险,全部压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可以说,崇祯不是没有一些“对”的想法,比如说与后金暂时议和,在起义军兵临城下前迁都等等,但没有风险分担机制,这些决策全都胎死腹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内阁的兴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内阁 明朝 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