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打西域历史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打西域历史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的势力就退出了西域吗?
安西都护府于790年被攻破,至此,唐朝基本已经失去了西域。但仍有一个西州不知坚守了多久。西州被攻破,唐朝在西域的势力才彻底被磨灭。而安史之乱763年就已经被平了。
正确的说法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退出了西安。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
(那么就需要和亲。)
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是763年2月17日,当时的唐王朝陷于藩镇割据的局面,无力西顾。唐朝对西域的统治管理并没有马上结束,直至791年才完全丧失对西域的控制。(安禄山像)
吐蕃短暂攻占长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紧急调集各方部队回援长安、洛阳两京地区,河陇地区、朔方地区、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地的军队大都调集到中原地区对抗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
这样就导致西域地区兵力防守薄弱,而吐蕃则时常进攻这些地区,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平息的当年。763年9月,吐蕃军队接连占领河西、陇右等地,进逼长安,随即攻占了长安城,吐蕃军队的行径如安史之乱的叛军一样。
唐朝随即调集军队反击,声势浩大,加之宣传攻势,击败了吐蕃军队一部。吐蕃军队从高原进入平原地区也产生很多不适状况,短暂占领长安15天后就撤军了。(公元820年的吐蕃地图,陇右、河西、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已经被占领了)
唐朝对西域的控制管理。
640年,唐太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最大范围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直到波斯的边界,设置了安西四军镇,分别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镇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龟兹镇在现在新疆库车县;于阗镇在现在的新疆和田;疏勒镇在现在的新疆疏勒县。安西都护府全盛时期管辖八十州,110个县,126个军府,军队20000人。
702年,武则天在位期间,将西域的管辖一分为二,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管辖,管理东起伊吾、西到咸海,北到额尔齐斯河区域。在北庭设置节度使,统领瀚海、伊吾、天山三军,军队一万多人,其中瀚海军12000人。
唐朝时期西域的沦陷。
安史之乱时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抽调了大量的军队参战,导致这两个都护府军力捉襟见肘,随时有被攻破的危险。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陇右地区,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唐王朝的直接联系中断。
790年,吐蕃攻占北庭都护府,部分唐军投降吐蕃,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联系完全中断。至于安西都护府失去联系后何时被攻陷的时间上有疑虑,有学者推论为808年,也有学者推论为791年,因为史料上对安西都护府的沦陷没有确切的记载。
唐蕃大非川之战,唐朝毫无胜算吗,你怎么看?
吐蕃王朝自建立以来,基本奉行的都是对外扩张的战略。因为整个青藏高原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其就像一个巨大的城堡,对周边各国都有地缘上的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而吐蕃也很好的利用了这种优势。吐蕃乘大唐与高句丽征战之际,吞并了吐谷浑,是***在西北失去了与吐蕃的战略缓冲,吐蕃咄咄逼人,一鼓作气,拿下了***安西四镇,于阗,疏勒,龟兹,焉耆。***被迫退守吐鲁番。吐蕃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对***构成了很大威胁。***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神秘的对手,公元670年,唐高宗下令,薛仁贵为领兵大元帅,郭待封为将军,令10万大军西征。著名的大非川之战在青海湖南方的切吉大草原上拉开了维幕,吐藩军由大相禄东赞之子论钦凌为统帅,领40万吐军应战唐军,为帅之道,先胜而后求战,首先吐蕃军在数量上占优,而且是以逸待劳,唐军10万人马远到而来,人困马乏,其次唐军在高原作战,气侯不服,高原反应严重,战斗力自降了三成。再此吐军补及后勤容易,而唐朝千里食粮后勤严重不足。第四,将帅不和。薛,郭二人不和。军令不畅。最终到置10万唐军在宽阔的切吉大草原全军覆灭。道,天,地,将,法。唐军只占有道一方面。败也是再所难免。***出名的白袍将军薛仁贵只有将才,却不是帅才。自此吐蕃就成为***家门口的饿虎,时不时咬***几口。此战后,日月山以西尽归吐蕃。***才真正感觉到吐蕃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因此要重视每一个对手。吐蕃带给***的战略压力是前所为有的。
历史中的西域,高昌国王执意与***对抗,结果如何?
高昌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国家。它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北方是连绵不断的天山,南方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高昌作为门户,把握着重要的命脉,若你从西域来,基本上都会经过这儿。
前面说高昌是一个汉人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祖上大多是汉朝人或是前来避难的中原百姓。高昌人直到唐朝时仍在使用汉语和汉字,由于离开中原久了,高昌的语言除了出现过少数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还掺杂一些外语。虽然高昌是多种文化的聚集地,但高昌人本身受到中原文化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仍有人在研究中国的国学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之大。
当时高昌的国王叫麴(qū)文泰,他的祖先也是***,甚至做过汉朝的大官。因惹祸上身,无奈逃亡至此,慢慢发展为当地的大族,到最后竟成了国王,到了麴文泰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了。
追本溯源,麴文泰也算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华人。早在隋朝时期,他就与父亲一同去长安、洛阳访问,他们在那深刻感受到华夏文化的魅力,血液中流淌着汉文化的麴氏父子被深深折服。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麴文泰也成为第一个到***都城长安朝见天子的国家元首,表示对李世民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支持,之后高昌还成为了唐朝监视西域的耳目。
高昌与唐朝冲突的直接原因便是***断了它的财路。自丝绸之路开通,它便成为了西方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主要分为三条——北道、南道和中道。北道相较于其他两条道路要远一些,而南道早已荒废,所以从丝绸之路间往来的人多会走高昌所在的中道。高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垄断了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中转站,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高昌如此占得贸易的先机,其他国家如何不眼红?处于南道的国家焉耆就产生了修复南道的想法,于是焉耆国王开始向李世民报告,希望获得李世民的同意。李世民本着国家友好交往、互利互惠的想法就批准了焉耆国王的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后,高昌的宝宝内心当然是抗拒的,国王麴文泰无比愤怒,将矛头指向了焉耆,进而也记恨上了焉耆背后的***。高昌疆域虽然比不上广阔***疆域,但在西域,它称得上是个大国。它一方面派兵攻打焉耆,将焉耆国内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另一方面则联合起西突厥向投降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伊吾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表露了它要掐断丝绸之路,吞并河西地区,垄断西域的想法。
在此之后,高昌不仅停止了对唐的朝贡,也勒令其他周边小国家不许再前去朝贡。李世民见此派使者传达了到***会谈的旨意,正处于闹情绪阶段的高昌当然不会答应,再加上对唐朝的不信任,麴文泰称病婉拒,但李世民怎么能死心?多次令他赴约,麴文泰不胜其烦,干脆不找借口,直截了当向唐使表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互不干涉,你不要管我的闲事了。"
高昌国的所在地是现今的吐鲁番地区,汉以后留在西域的***,加上河西走廊迁徙去躲避战争的难民,形成了高昌国,以一族为主体,多民族混居。高昌主体居民是汉族,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中亚的粟特人。高昌王麴文泰投入了突厥怀抱,开始进犯***的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派出了侯君集等领军征讨高昌国,贞观十四年(640年),麹文泰三次向***求和,都被唐太宗拒绝。八月,唐军包围高昌,麹文泰惊惧而死,其子麹智盛开城投降。此役过后唐太宗取消了高昌的国家身份,改其名为西州。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安史之乱时高昌国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吞并。
[_a***_]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打西域历史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打西域历史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