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扶商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扶商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海外商运是什么?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经海路同外国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造船航海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历史沿革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汉代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同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隋唐时期,因“丝绸之路”阻塞和陆路交通困难,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同印度***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半岛等国的贸易颇为发达。唐代同日本、朝鲜的贸易也十分活跃。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达13次以上,往返均携带大批商货。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据南宋宝庆元年(1225)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宋代与50~6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代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海上贸易关系。这些国家和地区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域。
明代,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自1405~1433年,郑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海及其沿岸的30多个亚非国家,中国船队直达东非海岸。这一壮举,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达到高峰。明中叶后至清代前期,中国海外贸易因“海禁”和“迁界”而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欧美各国相继来华贸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兰(1604)、英国(1637)、法国(1660)、美国(1784)以及丹麦、瑞典和德国等均先后与中国通商贸易。它们在中国建立商馆、开设商行,成为清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国家。
唐代杜甫赠卫处士中参与商指的是?
唐代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与商”指的是星宿。《赠卫八处士》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商人阶层拥有巨大的经济力量,这个对官府的权力有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只有经济权力由国家统一掌握,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无敌。
遍观世界各国,可以说古代中国对商人的歧视是最直接的、最彻底的。
中国很多朝代都针对商人设置了种种歧视性的规定,比如汉朝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就是说不能穿丝绸做的衣服,不可以坐车,到哪都得步行。晋代为了侮辱商人,让他们"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一只脚穿白鞋,一只脚穿黑鞋,就是让你看起来和正常人不一样,就好像给罪犯脑门上刺字一样。
前秦的皇帝苻坚规定"工商皂隶不得服金银、锦绣,犯者弃市。"商人不能穿金戴银,穿绸裹缎,发现了就要杀头。唐代规定,商人及后代不能参加科举。
明太祖朱元璋则规定,商人在穿衣方面要低于农民,农民有钱的话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但商人不行,而商人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
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
—个万乘之国,也就是一个大国,如果出现了拥有万金的大商人,一个千乘之国如果出现了拥有千金的大商人,这说明什么昵?这说明国家的财富流失到个人手里了。这非常可怕,因为这些人变得太富,国君就没法用利禄驱使他。他们就不听国家的管理,国家就会混乱。
所以管仲提出了著名的"利出一孔"理论, 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的好处,天底下所有的利益,都要从由权力这个"孔"出来,要由国家来赐予。
他说,"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经济权力由国家统一掌握,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无敌;国君用政策来决定你的贫富和生死,让你穷你就穷,让你富你就富。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乖乖听国家的话,国家就能把一切人控制起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扶商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扶商政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