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山明朝历史杨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保山明朝历史杨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出自哪个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充 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廷杖削籍,远戍云南永昌卫(今 保山),卒死贬所。天启朝追谥“文宪”。著有《升庵词》。慎为明中叶文学 大家,命运蹭蹬,老境凄凉。其词藻丽其外,凄咽于内。原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缘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毛宗岗父子后来放在《三国演义》第一章的喟叹!以此词开篇,徐徐展开了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80年三国归于一统的风云画卷。
这是大明朝堂上的呐喊!受此言所激,当朝二百二十九位文官大臣抱定“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的宗旨,一齐跪于左顺门前,与明朝史上心眼儿最多的嘉靖皇帝硬刚!
杨慎,字用修,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为少师杨廷和(超级牛人,首辅,总揽朝政十余年之久)之子,二十四岁得状元,授翰林修撰。
嘉靖初继位,大礼议之争爆发。
核心是继统或继嗣之争,因正德死后无子嗣,嘉靖以小宗入朝继位。继统则继承皇帝之位,生父母亦封皇、后;继嗣则过继给武宗一脉,以正德之父母为父母,撇开嘉靖自己的亲生父母。
杨廷和及其追随者坚持继嗣,嘉靖惶惑无所对,直到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说,朱厚熜览之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如此纷争三年之久,终以杨廷和致仕还乡、左顺门廷杖朝臣并杖死十六人,嘉靖大获全胜而告终。
海瑞说:“嘉靖者,家家净也。”综合嘉靖帝朱厚熜一生来看,很难说他是什么好皇帝,然而杨廷和等人以为小孩子可欺,不让人家认爹,确实也很不厚道。
杨慎的一生,被其父害得不轻。他喊出的那句话,在战场上可算是最强音,但在一个错误的内耗场合,就有些不合适宜了。
杨慎生于1488年,四川新都人,是蜀中俊杰,其人生起伏跌宕,充满了传奇,值得玩味和品鉴。
杨慎初次参加会试时,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将其烧坏,以致其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杨慎没有灰心,在学业上更加刻苦精进,几年后终于在殿试中名列第一,而且是整个明代川籍学子中唯一的状元。
说起杨慎,我们就会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著作等身,各种诗文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其中,光是保存下来的诗词即达2300余首。
杨慎虽然官场失意,但爱情生活却丰富多彩,先后有正妻、续妻、侧室等多位。尤其是其续妻黄娥,为尚书黄珂之女,才华卓具,有“蜀中李清照”、“曲中李易安”之誉,其对杨慎的忠贞不渝,堪称贤妻楷模。但杨慎在贬谪云南期间,因对朝廷绝望,常纵酒自娱,放浪形骸。据《乐府纪闻》载称,杨“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了不为愧”,这就有些不堪了。
杨慎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对皇帝的家事,看得太重,管得太宽,用现在的四川话说,就是“吃多了”。杨先生很不“懂窍”,在封建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是皇帝老儿的自留地而已,在他们心目中,所谓家天下,家就是天下,想咋整就咋整。遗憾的是,杨慎有点一根筋,非要议什么“大礼”,硬要把牛角“扳抻”,真以为自己是棵什么葱呢,结果被贬到不毛之地,一去三十年,终老不复还,怎一个惨字了得,可又惨得实在没有意思,“白啦啦”了。***若容我放一个“马后炮”,那我一定要说:杨先生的固执实在有些过了,就打算他爱民如子,最后却要把自己也弄成“民”,且还不如一介“草民”,再宏伟的抱负,再广博的爱心,都已无处施展,真可惜了一代才俊。
中国人向来讲究“举贤避亲”。如果身为领导干部在这种事情上不注意的话,哪怕自己的身边人真的是凭本事、自己一点忙都没帮上的位,也会招致许多人的非议。如果父祖是宰相儿孙中状元,任谁也要怀疑是不是走了后门(比如秦桧的孙子)。然而有这么一对父子,宰相的儿子中了状元,却没有太多人在背后评头论足,这又是何解呢?
这对父子就是杨廷和、杨慎父子,杨廷和已经是很著名的少年天才,而杨慎的才气还要高于他的父亲:十一岁诗就写得很好,十二岁写出《古战场文》、《过秦论》(不是贾谊的那一篇),连他父亲都惊叹于其文笔。跟随父亲入京后写下《黄叶诗》,顿时洛阳纸贵,就连被尊为当时文坛领袖的李东阳都为之倾倒,邀请他拜入自己门下。
李东阳
二十四岁那年,杨慎高中当年殿试第一,也就是状元郎了。在翰林的位子上,他甚至接受住了颇能为难人的正德皇帝的考验:皇帝问钦天监和翰林院的群臣:“有个叫注张的、又作汪张的星星,是哪个星宿里的啊?”众人不能回答,杨慎答道:“南方朱雀七宿的柳星!”并且举出《周礼》、《史记》、《汉书》等古籍的典故作为例证,这样有理有据的回答自然让皇帝也非常满意,再加上他又是恩师杨廷和的公子,因此对他更高看一眼。结果正当皇帝想起用他的时候,他老娘死了,只好回家守孝三年。
明武宗朱厚照
丁忧期满后,杨慎官复原职。他没有因为想要升迁且皇帝对自己青睐有加就一味逢迎,反倒是经常批评皇帝。朱厚照第一次跑出居庸关的时候,杨廷和带着内阁骑马去追,杨慎则在家准备了一封奏折,很严肃地批评了皇帝。正当皇帝想收拾他的时候,一场大病让他自己主动停薪留职,也算逃过一劫。
杨廷和
为何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感叹?
这句话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思想,是把生死都看作乐事的思想,是一剂遁世的麻药。不知何时有的麻药,这东西好啊,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痛苦,没有它,后果不堪想象。毫不怀疑麻药是我心中的真神。人类伟大之处不仅发明了物理上的麻药,也发明了精神上的麻药。精神抑郁了,痛苦了,找***一忽悠,就柳暗花明了。其中“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就是其中一个。事有苦有乐,乐事可以乐谈,悲苦的事怎么乐谈: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你写成她哭着哭着笑了:哈哈哈,老头你死了真好啊!除了神经病这不符合逻辑。窦娥冤死,***,你不能演成喜剧,汉姆来特杀死叔父报仇雪恨这一悲剧不能搞成秧歌剧。今天世界,疫情在继续,美国死人十万以上,能笑谈么?我是笑谈不了,哭谈也是常见。这句话一般人做不到。
一、时光易逝,人生浮沉,希望与失望,无奈与无妨,千古一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语出明代大儒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全词慷慨苍凉,超脱旷达,大气磅礴,既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时光易逝,人生浮沉,人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人生易老功业难遂的失望,对功名利禄的鄙薄,总是千古相通的。所以,杨慎的这首词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共鸣。
二、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风浪,哪有人生的大彻悟
杨慎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爷爷是湖广提学佥事杨春。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他为人耿直,不畏权势,直言敢谏。明武宗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杨慎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武宗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辞官归里。——这一次杨慎的运气比较好,武宗虽然贪玩,倒也大度,没有跟杨慎计较。
杨慎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大礼议”纷争这一事件上,这一次杨慎就没有那么***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因无子嗣,张皇后跟杨廷和等朝臣商量迎立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即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即位后,拟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不符合封建礼仪制度,是事关国体的大事。因此遭到了杨廷和、杨慎父子等朝臣的坚决反对。嘉靖皇帝大怒命令将杨慎等人逮入诏狱,加以廷杖。杨慎在十天之内被打了两次板子,差一点被打死,稍后被充军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终生没有被赦返,这跟之前的许多迁客骚人最终修得圆满大有不同。
杨慎在云南三十年,博览群书,饮酒赋诗,寄情山水,写出了诸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旷世之作,终成一代大家,被称为是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在经过此次的人生大风浪后,他看透了人情世事,才有了如此深刻的人生感受。
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是人生的虚幻,而是曾经沧海的旷达和豪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时光易逝,得失烟云的坦然和淡定,是拿得起、进得去、放得下,跳得出的旷达和豪放,是经历过大起大落,人生浮华之后的冷静与沉思。历史兴衰,人生沉浮,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好,不必太在意得失成败,你得到的、失去的,终将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只不过是白发渔樵的谈资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山明朝历史杨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山明朝历史杨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