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故事朱模,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简介

kodinid 2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朱元璋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2. 朱元璋有多少子女?
  3. 长治上党门钟鼓楼为什么在西边,和其他城市是反的?
  4. 刘邦、司马炎和朱元璋重新构筑的分封制有什么异同?

朱元璋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26个。

朱元璋第一个长子朱标早逝,第二个儿子朱标(后封为太子)于1392年被废。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因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而闻名于世。其中,朱棣是他最为著名的儿子,后来在父亲去世后发动靖难之役篡位成为新的皇帝,即明成祖

明朝历史故事朱模,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6位。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元璋把他们分布在大明王朝的东南西北,封为藩王。朱元璋的本意是让自己的儿子们为大明王朝把守边疆,大家齐心协力来维护大明王朝,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为自家看家护院总不会造反吧。

26个儿子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明朝历史故事朱模,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26个

除了二十六个儿子之外,朱元璋还育有十六个女儿,加在一起一共是四十二个子女,在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里,如此众多的子女也是排名靠前的(少于宋徽宗的六十五个子女)。但他的一个决定也为之后明朝的灭亡提前埋下了伏笔,那就是大封藩王,这样的分封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诸王手握兵权,与民争利,土地兼并更是愈演愈烈,致使明末时期的社会矛盾走到了极点,最终导致了李自成的起兵和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历史故事朱模,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有多少子女?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这些子女名下的皇孙更是多达一百多位。

公元1374年十月二十七日,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出生,直到公元13***年是二月初五,朱元璋的第52个孙子朱贵烚出生了

长治上党钟鼓楼为什么在西边,和其他城市是反的?

这个问题?有问题吧?上党门钟鼓楼是一东一西。

大门与钟鼓二楼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单檐悬山顶。屋顶灰脊灰兽,简板布瓦装修。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阁楼,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右侧钟楼上一匾书,曰“风驰”,左侧鼓楼上一匾书,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外侧钟鼓楼相衬,斗拱密致,脊兽富丽,与门庭交相辉映,是一处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的古建筑

有个成语说的是晨钟暮鼓,早上敲钟,傍晚击鼓。太阳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上党门坐朝南,左边即是东方。

上党门,是今天长治市的标志,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在一个高高的高岗上(传说它的门楼与太行山齐高,其实不然,您也别太较真了)。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后为潞安府衙的大门。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现存上党门,为明代建筑。1996年1月山西省***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上党门座北朝南,建筑布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门庭(也称大门),大门东西两侧分别有鼓钟二楼。哎,就这句话,来意思了。为什么是东西两侧对应鼓钟二楼,如果按一般“晨钟暮鼓”的***,钟楼应该在东边,鼓楼在西边啊,这不反了吗?嗨,就是反了。为什么呢?有一本书里有记载,且看慢慢抄来:

《潞州志》,【明】马暾 纂辑,长治市旧志整理委员会整理重印,中华书局1995年5月一版一印。本书22页,下图最右侧,从上至下:“鼓楼,今在州治前东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于子城门上,基址犹存。天顺七年(1463年)知州李濬筑今台,建楼于其上,与钟楼东西相并。成化七年(1471年)知州孙珂用砖包砌台基。岁久楼毁,弘治九年(1496年)改建。

钟楼,在州治前西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筑,岁久楼毁台崩。弘治九年(1496年)补筑台基,用砖包砌,楼亦改建焉。” 看清了吧:1399年,傅知州一下就建好了钟、鼓二楼,只不过钟楼建在了上党门大门西边,鼓楼呢,建在了子城门上。子城门,在哪里呢?还看本书39页,最左边,从上至下:“子城,在城西北隅润德坊。周回三里一十步。隋开皇三年筑。今州治在其内。” 噢,这就明白了,钟、鼓楼1399年建设的时候,钟楼建在了上党门的西侧,而鼓楼则建在了更西边的子城门上,看来人家就是晨钟暮鼓啊,一点也没错。但是,过了60年左右(上边记载天顺七年,另有一篇文章记载为天顺三年,这篇文章稍后见)的时候,鼓楼被当时知州李濬改建在了上党门的东边,与钟楼东西相并。这时,钟楼是没有动的。又过了30余年到弘治九年,“岁久,楼毁、台崩”,钟鼓楼又重新改建。我想,在古时维修旧时建筑也是遵循修旧如旧这个原则的吧。如此,就变成了鼓楼在东钟楼在西,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格局。

其实,关于“钟鼓楼”的记载,就在这本书里还有一篇文章非常详细的讲述了它的来龙去脉,请看本书237、238页,《潞州修建钟鼓楼记》,作者“懒云”。懒云,明沈藩简王朱模之孙朱幼圩号,原来懒云即朱幼圩。这篇文章就是为歌颂纂修本书的马暾先生于1496年农历3月到5月重修钟鼓楼一事而写。详见:

“锺鼓刻漏之制,肇自轩辕,备于夏、商、周。我朝制度视古尤备,上自京畿,下洎藩府、州、县,莫不设焉。所以分昼夜,定晨昏,谨门关之启闭,节农工之作息,禁商旅之行止,时居民之寝兴,以此为度。潞州为山西钜邦,宗室分封,军民杂处,地近西陲,尤所当急。但城垣宽广,阛阓喧嚣,非高无以闻远,必须台而楼焉。洪武三十二年,知州傅遂建锺楼于治西旧台,鼓楼建于西子城颠。天顺三年,知州李濬改筑鼓楼台于治东,与锺楼台对峙。成化七年,知州孙珂用砖包砌鼓楼台,而锺楼土台仍旧。二楼年久皆朽腐,将不支矣。

弘治三年,知州马暾来为潞,逾六稔,政洽民孚,治有余力,欲包砌锺楼台及改建二楼,工力浩繁,预区画于心。令讼者,或砖瓦榱桷,量其入而后受其词,盖亦《周官》“入钧金,束矢而后听之”之意也。日积月累,数以万计,材木毁佛宇之旧,食谷积经用之馀,炼石为灰,翻甲为役,不百日而厥工告成。朴素浑坚,雄伟壮固,见者惊讶。学正刘崧善马君之政,欲勒珉以纪之,请文於予。

因思予祖考简王之国於潞,迄今几百年矣。其守土者姓名不可胜记,皆以宦途为籧庐,制度为末务。待代进退,若执热负重,惟恐不即已释者。求其若马君以民心为己心,理官事犹家事者,百年之内仅见若人耳。噫嘻,马君其贤矣乎!若曰二楼壮丽,固不屑以此矜人;若曰萍乡更鼓,可以知政之善,即马君之政即此可知。予之斯文,亦岂阿私所好而空誉之哉。

台东西相去百举武,台高各三丈,广围二十二丈有奇,楼高广俱减台三之一。工肇於弘治九年丙辰三月,工毕于是岁五月。赞成其事者,判官杨恭,吏目朱杰;委督其工者,阴阳生张胤;老人原锡、赵子贵则协力焉。”

抄完了,看完了,明白了吧 。一开始的钟鼓楼确实是钟在东鼓在西的,后来改建时,挪了地方,所以变成了鼓在东钟在西。哎呦,好累,绕的我。

刘邦、司马炎和朱元璋重新构筑的分封制有什么异同?

刘邦建国后分封了17个诸侯王,其中八个异姓王为:张敖为赵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韩襄王的后代封为韩王,把英布的岳父吴芮封为长沙王,还有一个是卢绾,也是燕王。

刘邦分封的八个异性诸侯王权利极大,这些异姓王曾经也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他们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比刘邦还要高,只不过为了消灭项羽,于是才愿意听从刘邦的指挥,这些诸侯王实际上和刘邦是联盟关系,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刘邦封异姓王是妥协和被逼无奈。

刘邦分封的.九个同姓王为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侄子吴王刘濞.。

刘邦分封的九个同性诸侯王的目的就是用来替代八个异姓王的。刘邦铲除异姓王,九个同姓王到了自己的封国。同姓王虽受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诸侯国内丞相、太傅、中尉等由中央任命,其它百官诸侯王可以任意任免、征诸侯王收赋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初封时,这些诸侯王年龄比较小,中央派去的丞相和太傅还能控制住局面。但是随着诸侯王年龄的增长,这些王国实际上成为能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了。最后酿成“七国之乱”。

武帝司马炎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至于晋武帝封王,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曹魏宗室凋零,司马懿独揽大权,曹魏江山才落到司马家手中,司马懿害怕曹魏帝国灭亡的悲剧再次落入晋帝国头上,所以才大肆封王。其二,司马家族是帝国的执政家族,所以司马炎几个叔祖、叔父的家庭都拥有着巨大的军事、政治***,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因为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祖父、父亲的各枝成员才会能获得在曹魏帝国中无法获得的利益。

晋武帝封的诸侯王权利也很大,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 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为了怕这些诸侯王挑战中央,晋武帝司马炎在分封诸王之时,就已完成了隐蔽的削藩任务。那就是大肆封王,晋武帝生前一共分了57个王,而且后来皇族成员依然有着很多封王的机会。王越多,王国的势力就越小,这些藩王的力量拱卫皇权有余,却实在难以构成威胁皇权的力量。但是晋武帝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央***不得力,地方诸侯王又暂时联手,这样力量的天平就打破了,酿成最后的“八王之乱”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北起辽冀,南抵湘桂;东江鲁,西甘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燕王朱棣(后尊为帝系)、周定王朱橚、楚昭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荒王朱檀、蜀献王朱椿、湘献王朱柏、代简王朱桂、肃庄王朱楧、辽简王朱植、庆靖王朱[木旃]、宁献王朱权、岷庄王朱楩、谷王朱橞、韩宪王朱松、沈简王朱模、安惠王朱楹、唐定王朱桱、郢靖王朱栋、伊厉王朱[木彝]等24子全部受封其间为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郡王

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为什么朱元璋还坚持分封王,其实朱元璋封王心思十分简单,天下大乱,皇帝兄弟骨肉手里没兵,就不能保护中央***,于是让自己的儿子镇守四方,至于造反,无论是否成功,肉烂在锅里,皇帝都姓“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故事朱模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上党 朱元璋 钟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