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胜算故事音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胜算故事音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帖木儿大帝死在了远征大明的途中,如果真的与明朝交手,谁的胜算更大一些?
超过攻击顶点的攻击,谁发起攻击谁死。帖木儿万里远征明朝势必会走河西走廊,明军只要在这里层层设防,诱敌深入就可以取得胜利。
(两个帝王的冲突)
帖木儿的一生先后远征各地,金帐汗国、土耳其等等王朝,基本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在远征明朝的问题上,最大的敌人是后勤。
(帖木儿的大帝国)
新疆地区的城邦很难支撑得起数十万大军的供给,漫长的行军沿途水源啥的也没法供给。要知道左宗棠六万西征大军都得分好多批次出发。
可以说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葱岭就是攻击顶点;对于中亚王朝而言,嘉峪关就是攻击顶点。
(嘉峪关)
明朝立国后的西北很多元,各个族群都有,也很有活力。明王朝在这里一方面设置军镇,保持强大的镇守部队,另一方面因俗而治,比如祁家、鲁家都是河西的大族,为王朝提供战马,并在必要时候从征(《明史》有记载)。
帖木儿军确实战斗力很强,且已经在北元找到了盟友,会对明朝的边防产生相当的冲击。
然而由西向东进攻大明,战略上处于绝对的被动;一旦明军开始反击,帖木儿恐怕凶多吉少。
先说说帖木儿之强。我个人认为,帖木儿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征服者之一,可以与亚历山大媲美,力压成吉思汗。我是这样理解的: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领土很多,但统一蒙古诸部以后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花剌子模、西夏本身的战斗力都不强。金朝的战力距离其巅峰期也相差甚远。
帖木儿则不同,从崛起开始,就一直在打硬仗。尤其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在巴耶塞特一世的领导下,正蒸蒸日上。不仅兼并了周围其他小邦,还开始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大业。面对这样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帖木儿以摧枯拉朽之势,击破奥斯曼本阵,生擒巴耶塞特一世本人。
帖木儿帝国的战争机器,也不同于以轻骑兵为主的成吉思汗大军。相反,帖木儿军装备精良,不仅有大量优质马匹、战甲、攻城器械;同时,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帖木儿帝国形成了强大的组织运筹体系,可以长距离投送兵力、补给与装备。
不过,帖木儿在战略上处于绝对的被动。由西向东进攻大明,就意味着沿着狭长的河西走廊,逐一进攻明朝的各处城关。这个过程中,即使帖木儿分兵青海,试图迂回到四川、云南,也只能分散明朝一部分的兵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这样一来,帖木儿只能寄希望于北元的盟友,从北面分散明朝的兵力,从西、北两面夹击大明。然而,1405年以后,即使在蒙古腹地,明军也有能力从正面击破鞑靼军。
因此,如果帖木儿真的与明朝交手,很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帖木儿主力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被困在河西走廊,无法攻入关中。从北侧迂回的鞑靼军完败,明军主力回师甘肃。帖木儿师老兵疲,补给线过长,为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主动撤兵。
说老实话,当时中华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落,朱元璋北伐成功一方面当然是雄才大略和猛将如云,但更多的也是元庭内部倾轧不断,衰落太过所致。朱棣造反时双方都并未显示出太强大的战斗力,反倒是建文帝一次次的送人头。靖难中战力最强的是曾经的手下败将朵颜三卫,也说明当时的明军实力正快速下滑,几十年后的土木堡正是滑到低点所致。
对帖木儿攻明形成最大阻碍的,其实是太过遥远的距离,从河中到中原过万里,其中沙漠戈壁高原大山皆有之,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人少了不管用,人多了后勤将是一场灾难。因此,即便帖木儿活着到达中原,会给明军极大的压力,并占据西北陕甘一代,内蒙草原上的各部落也会迅速臣服,对明形成战略上的压制优势,但是消耗战一旦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两三年以上,我们的内线优势便会渐渐体现出来。久之,河中及西亚对帖木儿价值更高的地区难免会生变,不得已只能罢兵回师。
也就是说,帖木儿进军东方,最大的问题是能否一战定乾坤,如不能,就需要先整合蒙古本部,并以此为基地南下。如此,即便主力撤离,仍可留下几万偏师以及炮兵等技术部队对明形成装备优势。骑兵加炮兵,不就是后金入主中原的剧本吗?好在明前期即便军力下滑,但官僚体系还未溃烂,动员能力仍比明末疲弱之势要强数倍。苦撑之下,仍可利用人力***时间一点点消耗其偏师。况且我不认为帖木儿自己回去后,他的部将有能力可以很好的整合蒙古各部。反倒是朱棣能将战略更彻底的执行下去,最后会是帖木儿无法再次东征,蒙古各部没有足够兵力及***完成帖木儿的战略部署,最终只能作罢。
这个我们比较一下就好啦!
先看看帖木儿帝国的情况,帖木儿帝国自建立以来就一直胜战绩不断,从1380年开始,帖木儿帝国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进攻印度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战俘约10万人,占领印度北部。1400年,曾经打败蒙古西侵大军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因为拒绝与帖木儿帝国结盟,被帖木尔在叙利亚击败,整个叙利亚被占领,大马士革被焚毁。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即“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从此帖木儿帝国达到鼎盛。
再来看看大明,此时的大明正处于永乐盛世。靖难之役结束,朱棣迁都北京,京城有了三大营的兵制,而且没事就可以碾压蒙古,对越南也是胜战绩。可以说两个帝国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了,那谁的胜算更大呢?
首先帖木儿的军队是骑兵为主力,重型骑兵是全甲具装骑兵,轻骑兵也是阿尔泰式骑兵,帖木儿的骑兵曾经战胜过埃及马穆路克,可以说战斗力是强悍的爆表了。明军此时也很仰重骑兵,但是重骑兵也不过是中型骑兵的护甲水平,轻骑兵披甲率更小,虽然明军的骑兵干的过蒙古,但不一定干的过马穆路克,因此明军骑兵的实力可能稍逊于帖木儿帝国。
再就是步兵的比拼,明军和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同样都是重步兵为主,明初明札甲继承了元代的风格,带有很强的蒙古风格,帖木儿帝国的步兵札甲更多的具有中亚风格,防御力差不多,但是帖木儿更加仰仗骑兵,而明军更善于以步制骑,明初军队要求“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大明初期的长***,可使蒙古精骑不敢近身。另外大明军队各外讲究各兵种之间的军事配合,并推出了多种战术,这点是同时期欧洲军队和中亚军队无法相比的。再者当时中国人的营养状况要优于世界其他地区,兵源相对更加高大。也就是在步兵上,明军更胜一筹。
另外就是火器方面,不得不说,帖木儿帝国的重型火炮确实厉害,重达300斤的巨型臼炮,在当时是攻城的一号火力,反观大明,在重火力上就略显不足了,但是当时明代的单兵火铳由兵器局统一规格铸造,口径4CM左右,长度超过40CM,破甲能力极佳,而且国家统一规格,质量可以保障。帖木儿帝国的活门枪口径3.5-4CM左右,长度约33CM左右,射程和破甲能力自然就不如明军的火铳了。
最关键的一点,大明是一个稳定的大帝国,基本已经上下一心了,而帖木儿帝国内部矛盾很重,就像亚历山大帝国和前秦一样,凭借君主的武力强行绑定在一起,实际上个怀鬼胎。再加上帖木儿帝国已经开始往农业帝国转型,劳师远征,国家其实耗不起大规模的军队,真正能过来的按照清军和准格尔汗国作战的规模来看,充其量一边最多实战人员5-6万,几十万大军也就是个噱头。
而明军在哈密当时有坚固防御堡垒,再加上西军未受靖难之役的损耗,再加上明朝本土作战,占据优势,外有俺达等部落协助,在新疆击败帖木儿,还是可以的。所以说,还是明军胜算大,最后给明黑们和帖木儿粉丝们来一段布哇的《帖木儿帝国》的文字:“明兵追逐敌人于塞外,在1370至1390年间,并入了若干蒙古属地。帖木儿也不得不称臣纳贡,所以帖木儿终身的梦想,就是在解除这个藩属关系。1387年起,帖木儿曾多次遣使进贡,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儿自称是‘臣’。”
袁崇焕能否力挽狂澜拯救明朝?
不行。明朝亡于内忧外患,内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尤其的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据学者统计,明末农民起义多达20支,可见,明***对内部的控制涣散到什么程度。
明末的经济凋敝,社会财富不均,皇室贵族富的流油,百姓无立锥之地,甚至中央***都没钱装备军队。
当危机来临时,其实满洲族已经壮大了 努尔哈赤的铁骑达十万人。所以,谁都不能挽救明朝。
挽救一个末代朝廷从来不是一个人可以办到的,哪怕是皇帝自己也不可能。
一个事物往往会因为某些特点而兴起,又会因为这些特点而灭亡。特点本身没有改变,最多只是程度强弱,改变的是外在的环境。同样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时是优势,有时是劣势。
权利制衡是帝王心术,为了维持稳定,两个腿的椅子显然不行,至少要三方制衡才行。这在太平盛世(内部没有天灾,外部没有人祸)时,足以维持王朝稳定,但是当内部与外部条件改变时,一切就不一样了:互相制衡就变成了众人互相推诿,不顾大局的形势。皇帝心知问题症结所在,却无能为力,除非他不想当这个皇帝。
灭亡明朝的清朝比任何人都清楚明朝灭亡的原因,这也是它把集权统治强化到顶峰的缘由。但是,事与愿违,如果国家是一人之国家,又有谁会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为此奋不顾身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胜算故事音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胜算故事音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