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房家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房家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唐房二的介绍?
《***房二》是云尘夕所写网络小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作品简介:杜元穿越了,穿成了史上有名的绿帽子王--房家老二房遗爱!不想改变历史,也不想以后取彪悍公主为妻,杜元选择逃离房府……
房祖名为什么不跟成龙(陈港生)姓陈?
成龙:族名房仕龙。
历史上一代名相房玄龄是济南章丘人还是淄博临淄人?
不请自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权威的答案!房玄龄家乡是现在的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村!
我村域内有一座大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房彦谦‘’之墓。房彦谦是房玄龄的父亲!坟上有一座墓碑,碑文是唐朝,太子右庶子,安平男,李白药撰文,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欧阳询书丹。
碑文有如下记载;
1...安措于本乡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
2...公之将葬,恩旨重叠,赗赠优渥,特异恒御公及夫人,并令所司营马舆,各给四马,从京师洛阳殡所送至本乡。
本乡就是本来的家乡之意!
房彦谦字孝冲,(公元547--公元615),生于隋朝,死于唐朝。唐著名宰相房玄龄之父。房玄龄在贞观年间,地位显赫,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诏追封房彦谦为,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贞观四年十一月又追封为临淄公‘食邑千户’谥号“定公”贞观五年(631年)三月由京殡所至本乡。此时,房彦谦已经去世15年了,才送回本乡安葬!
由此记载,可知房玄龄本乡就是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
我还有房氏后人提供的证据。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一直到今天房玄龄的后人依然回乡祭祖!
但是有人说是章丘,有人说是临淄,这是因为我们彩石镇历史上曾归属与临淄管辖,也曾归章丘管辖,朝代的更替,名称也不一样!造成房玄龄故乡归属的混乱,现在我明确的告诉大家,房玄龄的故乡是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村!房氏自“房谌”到“房玄龄”有九代居于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西彩石!
济南的本家参与一下,房家一族自唐末以来虽散落全国族微丁少,但族谱清晰,枝脉相承,且祖训严格,无一不闭门读书,专事耕种,不问世事,但凡陷于喧嚣世事,莫问结果,唯求顺其自然,所以,不要在讨论别人了,建议大家专于自身,善得其所吧。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唐代名相房玄龄的故乡是济南。
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墓至今矗立在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办事处彩石村村北,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房玄龄父亲及其家族墓地所在,证明房玄龄故乡就是济南。
高继习先生在《房彦谦籍贯考》一文中,对房彦谦和房氏家族有过翔实而深入的研究,据该文所述,房彦谦应生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少年时曾长期居于历下,18岁辟为齐州主簿,后在北周攻打青齐时被任为齐州治中。据其本传记载,他曾组织武装在齐州备战,以抵抗北周军队,但齐主在青州投降,他便中止备战,归家隐居,至隋开皇七年才重新出仕。隋大业十一年(615),房彦谦卒于泾阳令上,此后可能停柩未葬,并曾移柩于洛阳,至唐贞观五年(631年)才在朝廷赐予的隆重礼仪中,与其夫人的灵柩一起被“从京师洛阳殡所送至本乡”,而其本乡,即是“齐州亭山县赵山”一带。也就是彩石和孙村交界处的赵山。葬房彦谦的人是房玄龄,父因子贵,房彦谦下葬时,朝廷给予厚遇:“近代以来,恩荣褒赠,未有若此者也”,送葬的人多达两千余人。
(房彦谦墓前石碑,已被巨型砖塔保护起来)
另外,房彦谦墓往东约一公里,至今尚存清河太夫人墓,墓前立有《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她是房玄龄从祖房子旷的夫人李氏。房子旷是房彦谦的从叔,官至隋常州别驾,早故。李氏的儿子房仁裕(591—666)是隋末唐初的大将军,封清河郡公,赠幽州都督、兵部尚书,谥号“忠”,陪葬昭陵。母以子贵,李氏因子之功,于贞观九年(635)被封清河太夫人之号,永徽二年(651)病故于长安。高宗李治闻之,诏曰:“前大将军房仁裕母亡,丧事所须,并宜官给。”次年二月十五日,房仁裕抚母灵柩归葬故乡,高宗又降敕书曰:“前左领军府大将军房仁裕,既还乡葬母……迎道人力传乘等,务使周济。”这些诏书内容,都被写入碑文,碑文中的“旧域”、“还乡”、“至乡”、“归葬”等词,都说明赵山一带就是房仁裕的故乡。而从碑文“贞观年中,碑已先树”句看,李氏葬前,其夫房子旷早在贞观年间已埋葬于此,所以李氏是“归葬”,与夫合葬。
房彦谦去世16年,房玄龄仍将其灵柩辗转千里归葬家乡;而清河太夫人殁后,房仁裕更是不远数千里从长安将母亲灵柩送返故乡,与父亲合茔,且把自己早夭的儿子,也就是母亲最心爱的孙子房先贞陪葬在身旁,其“落叶归根”的思想十分明显,而且房彦谦碑有“安厝于本乡齐州亭山县赵山之阳”句,说明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赵山附近,确是清河房氏一族迁居青齐后的聚居地。“自十六国南燕时,房氏先祖房谌从清河流寓济南后,在此处已居住200年,繁衍数代,早已将济南作为他们的故乡”。而房玄龄本人,18岁时就被齐州举为进士,此后长期在隋唐中央***任职,直到贞观五年,送父母灵柩归葬故乡赵山。
家族居住地一般都离家族墓地不远,对于房氏家族具体的居住地,高继习先生也在文章中大胆推测,“除历城古城外,可能的地点还有两处,皆在赵山附近,一处是赵山西侧数里的邢村,另一处是紧靠赵山北侧的顿邱一带。”高继习在文章中写道:“邢村位于房彦谦墓西侧3.5公里,至今房氏仍为该村最大姓氏,其宗谱自称是清康熙年间自临沂’回迁’至此,可见其更远的祖上曾居此地。这是一座很古老的村落,村中有灵鹫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始建于唐代。……邢村北侧1公里为唐冶村,该村也多有房姓村民……唐冶一带相传曾为李世民征高丽时冶炼兵器的地点之一,故而得此村名。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一带历来就是济南地区铁官的重要***矿区……而邢村之得名,又或许与房玄龄曾被赐爵邢国公有关?”另一处可能的地方是孙村西端的西顿邱一带,“该村东南方向与东顿邱、南顿邱村接壤,三个村子皆紧靠赵山之阴,而赵山之阳即为房彦谦墓,仅有一座小山相隔。其与邢村、唐冶村也仅有西部的围子山相隔。据考,这里曾是刘宋顿邱郡郡治、北魏顿丘县县治。……这紧邻的三个顿邱村,其地下应该埋藏着一座南北朝时期的顿邱城遗址。……如此,与房彦谦墓、清河太夫人墓相隔最近的城址,在北魏时期无疑就是这座顿邱城。理论上来说,房氏毕竟是富庶的世族,在乱世中,其居住地应该是具有严密防守的城市。因此当时房氏家族若要在赵山附近居住,顿邱城会是其最佳选择。”
那么房玄龄自己的墓为什么不在济南呢?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去世,终年70岁。太宗为他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陪葬昭陵。房玄龄墓碑如今在陕西,是昭陵陪葬碑之一,根据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的考证,碑文书写者是褚遂良。高宗即位后,还下诏让房玄龄配享太宗庙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房家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房家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