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老人自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大明风华孙愚之死?
  2. 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大明风华孙愚之死?

孙若微的养父孙愚为了成全养女的喜事,选择了服毒***,虽然演员演技十分炸裂,但是孙愚死得莫名其妙的,有观众分析,这场死完全没有必要,只因为要给孙若微一个清白的简历,就必须死,这没有道理。

1、剧情发展到现在,孙愚之死是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孙愚是孙若微的养父,在若微8岁时,父母双双死于靖难之役,养父为了报答若微的亲生父亲,收她为养女,从此带她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对于若微来说,也一直把养父当成唯一的依靠来对待。皇太孙朱瞻基喜欢若微,想娶她进宫,但爷爷朱棣需要若微的生辰八字,但若微的身世很复杂,还涉及到孙愚这个***烦,为了不牵连到养女,孙愚不得不选择服毒***。可以说,在若微选择为皇上挡箭时,孙愚就注定了死局。

3、从前面他和徐滨比武,说让徐滨走,他应该早有预料,他猜测到老爷子会清理掉见建文的知情人,不想杀徐滨才做了那个赌约,而徐滨为了那三万人的靖难遗孤,只能留下来安老爷子的心,也希望太孙能信守诺言,放了那三万靖难者。这里,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带若微远走高飞,作为建文帝时期大臣,他有他的苦衷。

4、只有孙愚没有把复仇的事看得太重,说到底,他是真正关心若微的终身幸福,能有一个真心对她好的人,可以让他这个父亲放心。而不是跟徐滨一样,过着东躲西藏隐姓埋名的流浪生活。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若微入宫的事情一旦定下来,孙愚的死就定下来了。孙愚可以活下来,但是活下来就难以干净利落。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无情,容不得半点儿纰漏。所以,孙愚的死,只是各方角力的最后结果而已。太孙没得选,徐滨也没得选。

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题目就不对,崇祯绝对不是志大才疏的皇帝。

崇祯,从现有的资料看,绝对是帝王里面非常有种的一个。要知道,崇祯继位时,明朝实际上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几百年逐渐倾覆的政治格局,要想立刻纠偏,没有那么容易,但崇祯却兢兢业业的努力经营着,他要权衡的政治力量太复杂。而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党争遗留的人才隐患,使得这个年轻的皇帝处于孤军奋战中。

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在城破国亡时,没有逃跑,完全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保有的铮铮傲骨。其实,他和宋徽宗等一样,原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是历史推上去的。就好比今天,明明有些学生偏科很优秀,但学校要的就是你的全才,即便你很平庸也无所谓。

感谢邀请。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意味着明朝作为一个大统一王朝已然覆灭。明朝灭亡原因错综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说是土地的问题;有的说是气候的原因;有的说是吏治的***;有的说是军制的破坏。《明史》云:“明之亡,非亡于崇祯,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但其实,崇祯之所以成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天启崩,崇祯即位。当时的大明天下确实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崇祯登基伊始,在处理魏忠贤阉党一事上手段的确高明,使朝野焕然一新,颇具明君气象。可是已经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却连下虎狼之药,致使祖宗基业一命呜呼。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任内阁首辅,计有施鳳来、李国、周延儒、温体仁等,最长的三年多,最短的一个月。共诛杀总督七人,计有杨镐、熊廷弼、卢象升、袁崇焕等,有的死有余辜,有的死非其罪。这个现象的形成,与他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崇祯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勤奋而又愚蠢;轻信却又多疑;果断但是好杀……这样的性格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实在是糟糕透顶。他事事亲为,然而结果却事事难为,难为的原因就是他缺乏政治上的大局观和军事上的战略观。政治上能解决的问题他偏要用军事解决(比如李自成兵围北京时求封为“西北王”以及陈新甲与皇太极的议和);军事上能解决的事他又要走政治途径(比如李自成和张献忠先后降而复判)。所以,崇祯对于明朝覆灭要负的责任归纳起来有两点:

一,政治上的幼稚

史载: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魏忠贤是该杀,但崇祯帝定案牵扯范围太广,有些矫枉过正。再者,魏忠贤确实罪有应得,但他所制定的政策并非一无是处。崇祯帝恨乌及乌,铲除阉党还要废其政令,致使东林党一家独大,祸乱丛生。“党争历来为亡国之本”的道理,他不是不懂,其实他更畏惧党争。但是在前期只是充满了对阉党的仇恨,却忽略了东林党的危害。最后只落得“朕非亡国之君,而等皆为亡国之臣”,“文官皆可杀”,“诸臣误我”这样既可怜又无用的话。

在他自尽之前,遗书有云:“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去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勿伤百姓一人”倒有可取之处,然则诸臣虽有责任,作为皇帝的他就没有责任吗。至死,他没有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这个道理。在政治上,崇祯不要说和他的祖宗太祖成祖比,和同时期的皇太极也是云泥之别。

二,军事上的无知

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上疏称屯田筑城,平定后金。并云: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亦。让我们看看天启皇帝的批示:“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如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作,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

这就是天启皇帝在“土木建筑工程”之余谋划的辽东战略总指导。从军民协调到战术奇正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部署。反观崇祯,当袁崇焕再上“五年平辽”策时,具体如军队粮饷装备、士气民心等问题,袁崇焕不说,他也不问,只听到“五年”这个时间便兴高***烈,当即表示要什么给什么,甚至御赐尚方宝剑。

后来这把剑斩了毛文龙,也斩了袁崇焕,更斩了大明江山

崇祯末期,辽东军事最高指挥官几经易手,王在晋、袁应泰、高第等,在这三个分别为作曲家,水利专家和税务干部的手里好歹葬送了辽东之地。山海关成了唯一抵抗满清的关隘。

崇祯在位十七年,流民起义,满清寇关。可以说,他也算是久经战事了。但他从来没有在胜利中总结经验,也从来没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军事低能比政治浅薄更为突出。所以,

成祖皇帝“守国门”,思宗皇帝只能“死社稷”了。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崇祯皇帝不是“勤于朝政”,也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放手施为,那么大明的结局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北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老人自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明朝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