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文人历史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文人历史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是怎样评价王守仁的?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知行合一,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文人带兵特别厉害的,其依靠仓促间聚集起来的少量兵力很快便平息了宁王朱宸濠经营了数十年的叛乱,被后世推举为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之一。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随身携带一块铁牌,上面写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由此可见其影响力。心学其实是一种唯心主义,善于调动人的潜能,能够造势化势,近代日本就深受其影响,长崎水兵事件发生后,***省吃俭用带头捐钱,发起十年造舰***,誓要超过清朝,一雪前耻,更是发动了甲午战争,不惜以国运相赌,甲午战争收获的巨大利益有***着日本更加狂热,在冒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其只要在某一方面某个局部能够超过对手,其就敢放手一搏,从日俄战争,全面侵华,再到偷袭珍珠港,然后其不正义的战争最终会失败,所以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理论也要用在正道上。
纵观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守仁虽有平叛之功,然其主要成就乃在其文学及思想也。
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其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其以‘’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乃生行合一之说。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读阳明学说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伶俐,好读经书,是当地出名的神童。长大后,受到父亲王华的影响,励志效忠国家,后来亲身目睹了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深以为耻,从此开始研习兵法,可谓是文武双全。正德年间,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时的权宦刘瑾,被赶出了京城前往贵州龙场当县官。然而王守仁并没有丧失志气,到了龙场因地制宜发展了当地经济,又因常年身临第一线,由此悟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叛朝廷,朝廷一时大为震恐惧,然而此时的王阳明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的多年所学仅仅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宁王之乱。终正德一朝,王守仁始终是没得到重用,到了嘉靖时已经垂垂老矣,但还是不忘报国之心,接受嘉靖总督两广的任命,平定两广当时的叛乱。笔者最后想说,王阳明可能是明朝时的第一奇人,无论是文学还是武事,王阳明都能独挡一面,明末黄宗羲对其评价道:"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认为他是儒家的第三个圣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文人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文人历史评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