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哈佛专家解读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哈佛专家解读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哈佛的恐怖推理谁才是凶手?
哈佛的恐怖推理袁可立才是凶手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曾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
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谏罚岁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罢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宝司司丞。天启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晋太仆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试读卷官,
张居正一条鞭法只收白银的做法,哈佛教授认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真是这样吗?
很简单,你如果收粮食,老百姓把粮食交给***就行了,但你收银子,你就必须把粮食换成铜钱,然后把铜钱换成白银,
看起来没问题,那粮食的价格由商人决定,商人可以操控价格,这样就伤农了。
你认为研究历史难吗,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的?
难!
个人比较同意有些历史学家提出的“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一观点,也就是研究好历史必须根据史料来说话。这样一来,挖掘史料和利用史料就成为历史研究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说历史研究很难,一方面有些关键的历史史料缺失,找不到了,还有一方面就是不少所谓的史料是***的。所以在历史研究进程中,一方面要寻找到更多可靠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史料进行判断。
所以研究好历史,需要有法官断案的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其实很多人是欠缺的。要想研究好历史,那可不是一日之功。
研究历史太难了,但这世上又哪里有什么容易事?
我想起几年前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最开始开题完成后,搞了一个很大的架子,被老师们一通批。然后自己就搁置了,一直没有动笔,直到一年后才在导师的催促下动笔。
然后就是查资料,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有个资料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特藏室,但那里的书不能外借,只能在里面看,或是在特藏馆内的文印室复印,但复印费比校内的复印店贵很多很多。特藏室那个地方又不能见光,所以装的茶色玻璃,终年阴冷,接近秋冬之际,暖气尚未到位,坐在那里冻得要死,却又必须要去,真是煎熬。
又要大批量复印,当时穷,不想多花钱,就只好偷着把书带出特藏,跟图书馆的看门人说好话,说是替老师出去复印,才能勉强带出去复印,少花了不少钱。
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写论文,倒不完全说是真想熬到那么晚,而是晚上写确实比较安静,思绪也异常敏感,史料上的很多东西真的会随着笔端的行文,引发自己的共鸣和反思。这个过程是挺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宿舍的伙伴们都在夜半“孕育”着属于自己的“孩子”,那些难产的瞬间大家也都会拿出来分享,共同探讨。晚上做事情,饿是必然的,我们在网上***购了大量的煎饼,又在超市买的老干妈。我们一边啃着煎饼,一边写着论文,想想也是很有意思的场景。
查找资料的过程不完全都是顺利的,有的资料迫于条件真的无法找到,只好转引,但有的资料以为找不到,最后竟然碰上了,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当时一直在找关于香山慈幼院的一些史料,查《熊希龄集》,找到不少,但仍觉不足,苦找半天,一无所获,很是苦恼。后来听一个老师无意间提到说,川大的一个论坛里分享了一个哈佛大学网上图书馆的链接,上面共享了很多民国的影印资料。我当时只是抱着好奇地态度,想上去看看有啥资料,竟然就找到了1930年代香山慈幼院的一个集子,于是就赶紧把图片***下来了。
我承认自己不是个认真做学问的人,但现在想想,做学问虽然艰苦,但也乐在其中。对于如何理解历史这个问题,在读硕士之前,我可能会巴拉巴拉说一堆,但读完硕士后,我发现自己再面对这个问题时,会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表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哈佛专家解读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哈佛专家解读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