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历史明朝,高考历史明朝考点

kodinid 3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考真题历史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高考真题历史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历史特征复杂的主要表现?
  2. 想看讲明朝的历史小说,求大神推举10本以上的小说,谢谢?
  3. 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为何说两考生改变中国历史?
  4.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历史特征复杂的主要表现?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高度发展并开始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高考真题历史明朝,高考历史明朝考点-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第三,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四,中西文化在撞击中交流,启蒙思想萌芽出现。

高考真题历史明朝,高考历史明朝考点-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看讲明朝的历史小说,求大神推举10本以上的小说,谢谢?

《回到明朝当王爷》 首选估计楼主看过, 《回到大明才子》 一本比较不错的***,也是明末***中经典之作,吴老娘的书一直走搞笑而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感觉。

《铁血大明 》相当经典了 《朱门风流》 作者是女的 所以历史的细腻感很好 《明朝那些事儿》 《海上马车夫 》 《 军阀治世》 《 天下无妃》 《凤舞大明》…

1、《细说明朝》,黎东方著。

2、《朱元璋传》,吴晗著。

高考真题历史明朝,高考历史明朝考点-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明史讲义》,孟森著。

4、《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古文

5、《剑桥中国明代史》,崔瑞德、牟复礼著。

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为何说两考生改变中国历史?

我们现在能够用互联网与高科技的东西来记录我们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古人没有照相机、监控器等等,只能依靠纸和笔来记录,甚至在没有纸和笔的年代,只能用更古老的方式来记录。但由于***有限,所以只有重要的事情和人物才有可能被史官记载,会出现“烂尾”的现象,也会与野史有很大差别,真相可能只能留在过去,只有当事人知道。而在149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科举***案件,这个案子在史书上有,叫做“程敏政泄露试题案”,但是最终调查的结果却是模糊的,但是在这场考试中,有两位考生却改变了中国历史,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先来说说程敏政泄题的案子吧,在明朝科举考试非常严格,程序繁多,这是因为朱元璋特别痛恨***,毕竟在古代读书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要是考试程序不够严谨那会寒了多少考生的心啊。所以当时程敏政泄题案子出来的时候,皇上勃然大怒,坊间流言四起,程敏政被迫告老还乡,涉案其中的唐寅和徐经终身禁考。是不是听到了熟悉的名字,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唐伯虎,我们都知道唐伯虎不仅风流倜傥,而且才华过人,当时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功名,程敏政先生也非常赏识这位年轻人。当时唐寅和徐经是同一届的考生,所以两个人当时一起去拜见城内的先生,可就是这一拜,让他们深陷这个案件,无法脱身。

徐经当时是富家子弟,所以拜访贵人的时候送了不少礼物,谁也没想到程敏政竟然就是他们的主考官,当时有一张试卷答的非常好,程敏政未看其姓名便推断是唐寅所写,当时在场的其他人便觉得蹊跷,后来有人将此事报案。但是程敏政到底受贿没有,史书上没有说明,反正将这个案件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处罚。也不知道对唐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在剥夺考试资格之后,自己不用在寒窗苦读,反而成为了一个精通书画的潇洒男子。

第二个考生不是徐经,而是与唐寅一同考试的王阳明,他没有受泄题风波的影响,由此成功进入仕途,对读书人来说这便是最好的结局,可是王阳明不是普通人,他想要国家能够一切平顺,政治清明,可是他眼前的这个国家却深陷混沌,君主是非不分。他没有受那场风波,他没有受那场泄题风波,经由那场考试,王阳明进入了官场。在政治斗争中,王阳明深受迫害,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朝堂,去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也是在教书中他更加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心学”。

王阳明这样的读书人是不肯屈服那样的黑暗,既然改变不了这个朝堂,那就退一步培养好的苗子,让他们去影响世界。从此明朝少了一个好朝臣,多了一位***级别的教书先生。如果唐寅没有发生那样的一个意外,他进入这样的官场,是会同流合污还是会选择与王阳明那样急流勇退?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历史长流里面留下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

1499年的那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们的发展轨道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王阳明和唐寅也阴差阳错地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不过***使历史再来一次,他们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王阳明不会,他的身上依然有读书人的顽固与坚守的清白和真理;唐寅即便成功考取功名,可能也会忿忿不平那样的朝政,所以再来一次还是现在这样模样,历史依然被他们改变着。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我只见过***版。赵秉忠的考卷能被当朝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说明他的台阁体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如果赵秉忠的书法和内容不是顶尖的,能会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吗?

馆阁体书法,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清代称之为馆阁体。台阁体和馆阁体字,是明、清时期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时用的标准的楷书书体。近年来,有不少网友说台阁体和馆阁体不是书法而是写字,这话说的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在明清时期书法二字还没问世呢,那时候就叫写字,而且也没有书法作品一说,当时人们把文人们用毛笔写成的作品称之为“一幅字”,而不是称之为“一幅书法作品”。比如:求幅字;讨幅字;“索幅字”,都是那个时期的专业用语。

明代试卷,不但要求必用台阁体,而且对试卷的章法布局和用墨也是有规定的。请各位看位朋友看上图。状元赵秉忠的考卷,中规中矩,清雅扑面,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保存下来的很少。

据悉,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就是稀世宝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科举考试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出身于官二代,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但他没有当纨绔子弟,却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二十六,25岁的赵秉忠时高中状元。

据悉,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的2460个字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却凝聚了赵秉忠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围绕“实政”和“实心”这两个中心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阐述了治国方略等。

因此可以说赵秉忠的2460个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胜。再加上他又擅长法,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工整美观,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据说,金殿问策之时,万历皇帝接见了他,赵秉忠对答如流,口才极佳,万历皇帝于是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将他的状元卷赏赐给他。

赵秉忠如获至宝,他把状元券悬挂家中,格外珍惜。之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礼部尚书

身居高位不胜寒,赵秉忠因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遭人攻击,后被罢官回青州老家。赵秉忠死后,其状元券被子孙很好保藏了下来。

光阴如水,时间很快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动找到了赵秉忠的后代赵焕斌。

原来,赵家人都以祖辈上出了个状元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

状元卷传到赵焕斌手下更是如此,据悉,1942年和1960年,因为家乡闹饥荒,赵焕斌两次闯关东,每次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带着。在东北的几年,赵焕斌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真题历史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真题历史明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状元 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