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逐鹿中原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逐鹿中原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644年世界史?
1644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发生在西欧的英国。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顺带引起了时间跨度达40年之久的英国内战。这次战争不仅在最后致使绝对君主制的斯图亚特王朝倒台,也催生了《权力法案》和后来英格兰的崛起。
1644年因明朝的灭亡而被永远的载入史册。由于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四股势力在数个月内就开始了逐鹿中原的好戏。关外的满洲清军,在获得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投诚后,赢得了一片石战役,并顺势占领了北京及周边地区。以吴三桂为先锋的前面叛军,还一路帮助清朝招降了大批部署在北方边境的明朝边军。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国都在南京还是在北京?
南京。
朱元璋建立大明时,初欲以临濠和开封两地为京都,后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朱元璋以家乡临濠为中都的理由是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可是悉心营建六年,"功将完成"之时,却毅然以"劳费"为由"罢中都役作"。其真实的原因应是因建明之功,皆仗淮西众臣,为抚其心,欲有意建都临濠,叵奈众将依功,日益骄甚,帝遂消此意,以待观瞻。临濠府,治钟离县(今凤阳县临淮镇)。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濠州置。后复为濠州。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又改为临濠府。以城临濠河得名。辖境相当今安徽沿淮北全境及江苏部分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为皇室先世陵墓所在,建为中都,六年改为中立府,次年又改凤阳府,迁治中都城(今凤阳县府城镇)。朱元璋曾坐镇开封指挥北伐大军,对开封也是比较中意的,可能也是由于建北都需要时间和耗费的原因,暂时搁浅了。不过总体来看,朱元璋的格局是由乡土观念和工程耗费及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是拿不到20分了,拿2分吧。
朱元璋1368年定都南京,他的孙子建文帝,想夺他叔叔的权,可惜搞黄了,随后兵败如山倒,仓惶而逃,老四朱棣趁机逐鹿中原,当上了***垂涎三尺皇帝。他前身是燕王,在北京住,到南京以后留恋北京的风土人情,加上蒙古人时时入侵,于是1420年迁都北京,把南京作为陪都。这些说来话长,有时间去看看明史或纪事本末吧。赏脸的话给个20分,在下感激涕零。呵呵。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死后,传位皇孙朱允炆,年号建文。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攻陷南京,推翻建文帝。因为南京不是朱棣的势力范围,朱棣的势力范围在北平,所以朱棣把国都迁往北平,改名北京。南京作为明朝的第二国都,保留全部编制。
《武林外传》屡次提到的大明律,历史上真的有吗?
《武林外传》屡次提到的《大明律》,历史上真的有。
吴元年(1367)冬十月,朱元璋命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等20人草拟《大明令》,十二月修成,包括《吏令》、《户令》、《礼令》、《兵令》、《刑令》、《工令》、,共145条。洪武元年(1368)正月刊布天下。它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令典,也是中国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实行几年以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命刑部尚书刘惟谦等以《大明令》为基础,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完成,颁布天下。篇目仿《唐律》分为《卫禁》、《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名例》等12篇,共30卷,606条。
《大明令》与《大明律》属于两个法律文本。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感到律文还有不恰当之处,又命承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厘正十三条”,《大明律》进一步完善。
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再次修订《大明律》,以《名例律》开篇,下面按六部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六律下各分若干门,共30卷,460条。
后来太孙朱允炆请更定5条以上,太祖认为很好。朱允炆又请提出:“凡与五伦相涉若,宜皆屈法以伸情”的修订意见被***纳,朱元璋又命改定73条。
洪武三十年(l3***),朱元璋又编纂了《钦定律诰》,共147条,并将《律诰》附于明律正文后,总其名曰《大明律》,颁布施行。明代中叶以后,《钦定律诰》被废而不用。
《大明律》在历史上当然存在。明太祖朱元璋秉持重典治国的理念,总结前代经验,融合了礼法之间的平衡。
公元1367年,朱元璋占领武昌后,也就是在南京建立明朝的前一年初步制定并发布,成为明朝276年严峻的帝国法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系统的法典,影响深远。
太祖初渡江,颇有重典。平武昌,即议律令。
朱元璋在打天下逐鹿中原的过程中,不仅有常遇春徐达等武将,还有李善长刘基等谋臣文士,联合杨宪、傅瓛、陶安等人,以《唐律》为蓝本,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
在形式上按六部立篇目,共同商定了大明律令,分为五刑,十恶,八议乃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因此史称:
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
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其中律有二百八十五条,令有一百四十五条。为了方便统治区的老百姓理解和官员的执行,又颁布了《律令直解》,对大明律加以解释,号称字斟句酌的不刊之典。乱世用重典,朱元璋秉持轻其轻罪,重其重罪,注意风俗教化,引导民众。最终的定版,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在洪武三十年(13***)才正式颁发,共分30卷,作为各级司法部门决狱量刑的依据。
明刑所以弼教,凡与五伦相涉者宜屈法以伸情。
朱元璋作为底层上位的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对于结党营私非常忌讳,为了防止臣下揽权、交结党援,此类罪行一般都是十恶不赦。又连续颁行《大诰》《大诰续编》《三编》《大诰武臣》,维护纲常名教,律是原则,令是条文,例是具体操作,塑造了明代律法审判的基本路径与原则。
尽管朱元璋不允许后代变乱成法,但是他去世之后,屡次补正。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对大明律都有修改补充,形成了律﹑例并行的双轨模式。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逐鹿中原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逐鹿中原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