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知识点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唐朝知识点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中唐代选官制度的必备知识点?
唐朝:除保留进士科外,还设置了明经科,考试内容涉及《春秋左传》、《周易》、《礼记》等,比如著名的狄仁杰就是通过明经科考取功名。
武则天时期为巩固边防,还开设了武举,考试内容涉及武技(枪术、马射等)、军事谋略等
明清: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便施行八股取士,这种选官方法禁锢了民众的思维,可以说是科举衰败的开始,清朝沿用了这种方法加强自己的统治。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朝与新罗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友好往来。
1、人员往来:唐朝留学生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
2、经贸往来: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3、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受唐朝影响,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隋唐宋时期:
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繁荣和外交关系;
2021年天水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给后世带来什么影响?
其实三省六部,自西汉时便已具雏形。到东汉时,汉帝一纸诏令,尚书台建成,至三国时期,因尚书台权力过盛,中书省、门下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形成世人皆知的三省。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六部,如下图所示。
三省六部制到隋唐时发展至其顶峰,其后历朝,或多或少对其形制有所继承,是古代帝王统御百官的有力臂助。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度有着深入的剖析,现在,让我们对唐代时的三省六部制进行一些了解。
当皇帝,所拥有的不仅仅是风光,更有臣子如山如海的奏章——这绝对是个体力活。三省六部的存在,一者节制相权,更重要的,是分担皇帝的劳动量,提高行政效率。节制相权,决非一句空话,闹得不好,那就是流血的冲突。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权滔天,秦相李斯伙同赵高立胡亥为二世,断送了中原第一个大统一王朝;西汉武帝时期,田蚡为相,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搞得武帝大为光火,却也无可奈何,“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除”,即加封,一朝帝王如此,也是笑谈,后来田蚡虽死,但相权不死,统治者这才开始琢磨起分权之法。
隋时,文帝立三省,将决策、行政权分离,“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封驳”,即审核,六部则分为礼部、[_a***_]、户部、工部、吏部、刑部,六部各司其职,位居三省之下,归三省统管,这些东西,在唐朝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唐太宗李世民在谈到三省六部的改革时,曾提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遗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无论隋唐,中书省、门下省的工作,都是搞皇帝旨意的研究,于实质上,也就是研究政策,尚书省才是专职行政,是全国行政的最高机构。
据记载,太宗曾对房玄龄提及“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旨,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这硬性要求中书门下要搞好自己的工作,但言语间就把尚书省的摘了出来,“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
以中书、门下搞理论,而尚书主实践,不仅将尚书省推到“以一敌二”的地步,甚至包括三省之下六部,也只能以尚书省马首是瞻,三省统御六部的形制可说名存实亡,造成“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的局面。基于这个局面,唐太宗“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此后不久,“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并让较为低级的官员参与机要,弄出一堆头衔,如“参义朝政”、“平章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就是从三大“巨头”,到一家独大,再至集体会议的演变过程。
人既然多了起来,那就不怕再多一些,一此资历浅、年纪轻的官员也得以参与议政,“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基本架空了上面“大佬”的权力,什么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流,“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
欢迎关注《谭谈世界史》,每月随机抽取精美礼物
感谢邀请~,《谭谈世界史》作为中国史、世界史的纵深研究体,深入的聊聊唐朝三省六部分别都是什么,再深入的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职能。
首先要明确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区别于后世的同称直属部门,有着不少的区别。
知识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
三省
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仆射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但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元丰改制,以三省取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除正、副宰相外,左、右正言掌原谏院所领谏诤弹劾职务,起居郎、起居舍人掌原起居院所领修起居注职务,又分设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为门下省及中书省下属机构,分别以给事中及中书舍人主管,以给事中掌原封驳司的封驳职务,并以封还词头的方式行使封驳权。尚书省下领六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又实行三省合一。辽代南面官系统中也设三省(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 ,金为尚书省 ; 元 、明为 中书省 。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知识点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知识点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