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差点改写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差点改写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期的宦官结构是什么样的?
明代的宦官结构,大体可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分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最高领导为太监,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其中权力最大的,自然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了。
四司分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各有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
八局分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司。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
此外还有内府供用库、御茶坊、御药房、御酒坊、刻漏房等衙门,做的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
当然不能漏掉那个最著名的一个——提督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一般以司礼监中排第二或第三的太监充任。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明代宦官的地位在不同时期是有很大区别的,早期太监的地位很底,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得干政,甚至不允许太监读书认字。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太监的地位开始显著提高,太监开始承担着很多重要职责。才出现像郑和这样的著名太监。不过早期的太监政治地位是很低的,不可以干政,中期以后太监的品级下降了很多,但是他们的实际地位却得到了提升。在皇帝跟前说话很有用,而且太监还会承担重要的岗位官员。
提起明代太监,很多人会想起二十四衙门,其时二十四衙门并不是专为太监设立的,二十四衙门是专门服务于***的机构,后来各监各司的头领大多是太监兼任,所以被很多人误解,认为二十四衙门是完全由太监组成的机构。
二十四衙门里分十二监、四司、八局。真正有实权的集中在司礼监和御马监。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里的最高权力机关,明朝那些出了名的大太监,基本都是在这个位置上发威。其中最大的是掌印太监,其次是秉笔太监。像王振、刘瑾、魏忠贤之类的人物,都是在司礼监获得权力,御马监则掌握着兵权,负责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调度,随时保护皇帝安全。其他位置基本都是负责一些杂事,影响较小。
明朝出过很多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看似很威风,但实际上政治地位很低,组织不起庞大的势力集团,看似谁都怕他们,但没有多少人真的看的起他们,只是利益把他们连在一起,一旦出事,没人愿意为哪些太监卖命,所以明朝的太监虽然风光一时,但皇帝想拿下他们 费不了多大力气,这个和唐朝那些大太监是有明显区别的。唐朝的那些大太监是硬实力,甚至有时候敢换皇帝,明朝出了曹吉祥上演过一次把皇帝拉下马的闹剧,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棋子而已,并不是主谋。后来还是被明英宗凌迟处死了。
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曹吉祥,滦州人(现滦县人)
明初宦官部门为内廷二十四衙门,最初是杂役性质的部门,明成祖和明宣宗及其明英宗时期宦官权势加强,明英宗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团坐大,宦官被抬出来对抗文官集团,朝堂之上分为皇权与文臣集团还有宦官势力三足鼎立的局面,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最具权势人物之一。
明朝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
十二监是二十四衙门中最有权势的部门,司礼监为十二监中第一署,所以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为宦官中的第一号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内廷二十四衙门,最初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乱政的危害,一直压制宦官,使宦官只是如同杂役一般,并且定下规矩“内侍毋许识字”。
明成祖朱棣时期宦官权力开始加大,朱棣经常派遣宦官担任监军、巡边、出使的任务,比如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宦官的权势开始水涨船高。
明宣宗时期甚至正式设内书堂允许宦官读书识字,毫无疑问是违反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了,内书堂最初甚至有大学士教导,后来教习也多是翰林院编修等有学问的人担任,可见宣宗对于宦官的重视,宦官势力也因此有了质的飞跃。
明英宗时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因为英宗幼年继位,所以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同时批红权力成为司礼太监的主要职掌,皇权、宦官势力、文臣集团三足鼎立局势初步形成。太监王振依仗英宗信任开始干政,大权在握并且肆意妄为,瓦剌也先进犯时甚至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并且因为他的一再延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被俘,差点改写了明朝历史。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坐大,皇权式微,皇帝开始抬出亲信宦官对抗文官集团,明宪宗时期开始,宦官势力加大,并且彻底掌控三厂一卫特务机构,明朝的政治生态形成了这三种力量的平衡,不过宦官势力自始至终都是皇权依附品,脱离不了皇权的掌控。
宦官掌控的三厂一卫分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其中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较短,锦衣卫最初是独立的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后来随着宦官势力的加大,加之皇帝更相信身边服侍的太监,所以锦衣卫既要听命于皇帝还要受制于宦官,但是这些势力都属于特务机构,而且皇帝利用其中部门之分也加以牵制,一般情况下宦官除非皇帝亲派监军,不然是没有兵权的,并非唐朝中后期宦官拥有神策军兵权那样,所以有明一代,宦官可以通过皇帝信任兴风作浪,但是始终逃不掉皇帝的手掌心,只能是皇权的依附品。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明朝在皇帝之下有两套机构,一套是以阁部为代表的官僚机构,另一套是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机构。
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神宫监、尚宝监、尚膳监、印绶监、御马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这些监司局又总称“二十四衙门”。“衙门”,本是官僚机构的称谓,明朝人把宦官机构称之衙门,就说明宦官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已相对稳定,成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司礼监是“十二监中第一署”,也是二十四衙门之首。
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四五员或八九员,掌司、典簿无定员。提督太监侧重于内廷的管理,掌印、秉笔、随堂太监侧重于处理外廷的事务,二十四衙门、陵寝等处宦官的人事管理也由提督太监掌握。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传宣谕旨和提督东厂。批红本是皇帝的事情,但宣德以后多由司礼监代行。
司礼监之下子机构由文书房、礼仪房、中书房、御前作等,皆由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提督。
司礼监还有外差。重要的有南京正副守备太监二员,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及孝陵神宫监,职专护卫留都,为天子三千里外亲臣。天寿山守备太监一员,辖长陵等十二陵掌印、佥书、工部厂掌司等官,职专护卫陵寝。凤阳守备太监一员,辖佥书数十员,职专护卫皇陵,兼管高墙犯罪宗室。湖广承天府守备太监一员,辖佥书数十员,提督承天、荆襄地方,护卫显陵(明世宗父亲的陵寝)。太岳太和山(即武当山)镇守太监一员,辖均州等处,经管该山香火、羽流。以上这些外差太监常乞请地方事务,实际权力往往超出职守。
东厂是掌管侦伺缉捕的特务机构,以其内署在东上北门而名。其外署在东安门外迤北。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设。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一员,简称总督东厂或提督东厂,厂内则称督主、厂公。提督东厂例由秉笔太监中最受皇帝宠信的一人兼任。东厂之外,还有西厂和内行厂。西厂见于宪宗、武宗两朝,内行厂则仅见于武宗一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差点改写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差点改写明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