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族抗日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皇族抗日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明朝“抗日战争”始末,东亚“世界大战”是如何终结的?
-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南京会如何?
- 好奇万历年间大明支援朝鲜抗日,现在的韩国人怎么看这段历史的?
- “己巳之变”中若袁不进京勤王,直接攻打盛京,同时使用围魏救赵和围点打援,你认为明清之战的结果会如何?
明朝“抗日战争”始末,东亚“世界大战”是如何终结的?
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日本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直到1590年才由丰成秀吉完成统一,并掌握了日本的军政大权。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成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征服世界。
当时他眼中的世界可能也就是亚洲东部而已,包括日本,朝鲜,中国,印度,菲律宾。据说他还曾向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下令,让菲律宾向日本称臣。当然人家也没鸟他。他还想着"奉***于大唐之京都,可于明后年幸,将京城附近之十国可供圣上御用,周围百国吾儿领有。""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近天竺,以便尊圣意,占领天竺。"瞧,这家伙居然想迁都到北京,然后自己定居宁波,准备占领印度呢。
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丰臣秀吉在1591年开始整兵备战,并写信给朝鲜国王,信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日本,现在国富民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苦短,并不能就这样浪费了,所以我想去征服明国,借你家路用用?"
在朝鲜拒绝之后,丰成秀吉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朝鲜,朝鲜因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所以一败再败。日军在朝鲜可谓是势如破竹,1592年4月开战,5月便破汉城,6月陷平壤。朝鲜国王被追到中朝边境,只能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1593年1月,明朝总兵李如松率军3万余人入朝参战。2月收复平壤,开城。5月日军被迫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并请求议和。整个谈判过程也是一出闹剧,由于日本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包括明朝嫁公主给***,朝鲜割地给日本等等。其中也有明朝谈判代表沈惟敬欺上瞒下的原因。所以谈判破裂。
15***年初日本再度增兵攻朝,2月明朝再议定援朝。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开始撤退。到年底战争基本结束。
这场战争给三方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朝鲜一方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日本因此战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朝,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八百万两。并且在二十年内无力应对女真部落,使其逐渐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南京会如何?
一旦迁都南京,那么北方的所有防御布置,势必会向南转移,同时战略上也会出现极大的变化。
首先,这种迁都,并非正常的迁都,而是一种在战时被迫的行为,必定不会进行一系列的考证,以及制定合理的迁都***,在迁都的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而南京作为明***的第二套班子,本身就配备齐全,现在北京的大佬们跑代南京。
先从天文说起,据《庭闻述略》载,明英宗正统元年至十四年间(1436至1449年)太白金星经天,旌头星现,山移地震……皆曰九九之灾。小九九与大六六交汇而来,悲哉!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太监王振挟明英宗朱祁镇轻率出兵五十万抵御入寇大同之瓦刺部,结果在土木堡(怀来县)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北去,史称土木之变。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一年后,瓦刺部放英宗还京,幽居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乘景帝病重,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此时,明朝根本顾不上也不允许迁都南京,况且,南京是火天大有局部之地,只能是一时朝之旺盛,但不是长久都城之地也,故迁南京也无法挽回败落之势。
按照这种***设其结果是:
北方门户洞开
蒙古以骑兵为主,在明朝精锐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北方的长城和边关重镇还有守的可能,如果放弃北京就意味着放弃围绕北京建立的防御体系,其结果是北方无险可守,并且平原又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其结果又可能导致北方皆丧,从而导致划江而治。
明朝根基动摇
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所有的***都集中在北京。而自明英宗被俘到也先兵临北京城下总共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距代宗继承皇位一个月时间都没有。这还是在于谦坚守北方,严守个关隘的结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如何将积累的各项***迁往南方几乎不肯能,如果南迁就只能放弃明朝的所有家底。
人心不稳
皇帝被俘,国都被攻陷,这几乎就等同于亡国了。迁往南方还要重建民心。
所以迁都,百害而无一利。其最好的结果是划江而治,如果没重建根基和人心的话,可能中原又可能被蒙古统治。
导读:土木堡之变后,京城大臣出现两种声音。当时的侍讲徐珵的建议是南迁(也就是后来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而于谦等大部分朝臣的意见是坚守。当然后来事实证明于谦留守北京是正确的,不敢说为大明续命200年但是说力挽狂澜确实不过分。那么我们设想一下,***若当时按照徐有贞的建议明朝迁都南京会是什么结果?个人的推测,如果明朝在土木堡事变后迁都南京能达到划江而治就不错了。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包含三大营在内的20万精锐野战军队被灭;最后一批精锐将领朱勇、张辅等战死。京城百官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此时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如果按照徐有贞建议那样迁都南京的话,必将引发由量变到质变的崩溃。而大明王朝不会因迁都南京而稳固,南明将提前两百年登上历史舞台。
也先俘虏明英宗以后,整个北方野战部队基本被一扫而空。为防守北京于谦在号召藩王勤王同时,抽调宣府、辽东九边兵力入京;并且在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几省内募兵;甚至抽调山东、河南备倭、运粮诸军入卫。可以说基本上北方兵力已经非常紧张了。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明朝皇室没有抗战决心,还怎么指望众多勤王的将领。一旦明朝皇室绝对南迁南京,也先挟土木堡大胜之威以明英宗为人质就可迅速在北方跑马圈地。孱弱的北方国防根本无法抵挡也先,一旦也先进入中原就不会满足掠夺一把就走。
一旦明朝迁都南京,也先突入中原那么明朝几代帝王构筑的九边防线就会陷入崩溃。也就是说九边已经没有用了,处于巅峰时代的瓦剌骑兵就会肆意驱逐明军离开北方。也就是说本来就梦想恢复蒙元版图的也先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随着明军势力的撤退,奴儿干都司会并入瓦剌;幽云既失,南明只能在构筑长江-淮河防线。随话说守江必守淮,没有淮河防线长江也靠不住;西部本来就臣服瓦剌的东察合台汗国以及乌斯藏地区都会传檄而定。这样瓦剌就会成长为版图堪比鼎盛时期前秦的大帝国,与南明隔江对峙。
好奇万历年间大明支援朝鲜抗日,现在的韩国人怎么看这段历史的?
万历朝鲜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对于朝鲜王朝而言,这是一场关系存亡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王朝一直对大明王朝感恩戴德,视之为父母之邦,再造之国,直到现代日本侵占朝鲜。为了淡化中国对朝鲜的影响,日本人***取了很多措施。如禁止朝鲜国王祭奠万历皇帝拆毁大报台等。现在的韩国人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的好感,他们能够接受的只有李舜臣而已。再加上韩国的民族主义崛起。大量篡改历史,使他们更偏向于本民族是无敌的存在,不可能承认中国帮助的。顺便提一句,李舜臣年轻时与满洲人打仗,完全不是对手。与日本的战争开始后,他用龟船才开始崭露头角。就这样,韩国人把它评为东亚第一战将,可见韩国人谜之自大。
很简单,承认但会淡化,按韩国人惯常的文化传统和心态去处理。朝鲜族无论南北,都有典型的双重人格,自尊与自卑合为一体,敏感且脆弱。对待历史同样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不可能也不敢不承认曾经对中原王朝的从属地位,而且多次挽救他们于水火;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身脸面的考虑,喜欢以春秋笔法枉顾史实,用各种方法来彰显本民族的存在感。所以,对明朝时期,明军的抗日援朝也是如此,还不是最夸张的。举例说,最夸张的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特别表述”,更会让大家惊掉下巴!
“己巳之变”中若袁不进京勤王,直接攻打盛京,同时使用围魏救赵和围点打援,你认为明清之战的结果会如何?
这个***设不能成立,因为当时历史条件下,注定了这个结果不能改变,其理由如下:
一、翻看袁崇焕督师蓟辽以来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袁崇焕是一个善于整顿防务的善守之将,而不是像岳飞一样的善攻之将。因为他赴任蓟辽总督之后,打了几个漂亮的防御战,没有打过一场主动进攻战。
一般善守的将军,用兵比然谨慎多疑,就如同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一样。之所以守的住,就在于其小心谨慎。这样的人,你不能指望他敢用奇兵,舍皇城和圣旨不顾,转而攻打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够拿下的盛京。
二、崇祯帝是什么性格,袁崇焕非常清楚,不用说他本身用兵谨慎,即便他有天大的胆子,就算围魏救赵成功,崇祯一样不会放过他。胆敢违抗旨意,弃皇帝安危于不顾,自作主张改变方略,崇祯是一定会灭他九族的。最后结论证明,即便他奉旨援京,解了北京之围,依然被多疑的崇祯凌迟处死,更何况抗旨不遵?
而事实证明,大明之亡不是亡在崇祯***懒政,正是亡在他太过聪明勤政、事必躬亲,把国之柱石不是杀死的杀死,就是杖毙的杖毙。
三、[_a***_]也是用兵高手,他是知己知彼之人,他了解明朝朝堂的政局状况,也了解袁崇焕的用兵特点。最重要的是,他不会不考虑盛京的安危就贸然倾巢而出,绕开关隘,冒险深入敌后。他对盛京的防务自然有了合理的评估和安排,明军的军事部署和应变能力他肯定是了解的,不然不会亲自率军犯险。
四、明朝廷一见后金军居然神兵天降一般杀到了北京城下,早已乱成一团、惊慌失色,崇祯连发勤王诏令要袁崇焕回京救驾。在古代,无论你有什么天才的军事奇谋,都必须把皇帝的安危摆在第一位,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谋逆之臣,是要抄家灭族的。不用说君命难违,就是让皇帝稍微产生疑忌的这种做法都不能有,仗可以慢慢打,但驾不能慢慢救,不仅仅是要结果,表白忠心更重要。
基于以上理由,袁崇焕不救北京,反其道而攻盛京,这个设想不能成立。围魏救赵,那是国与国之间的做法。即便达不成目标,亡的也是别人的国,成就的是自己的利益,故而可行。
袁崇焕直接打盛京没戏,关宁军依托城池还能和后金军一战,野战不行,而且这个方案政治上也不行。
袁崇焕是明末一个充满争议的人,但是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袁崇焕击退后金军的几次战役,要么是守城战,要么就是依托城池和对方作战,不用担心对方抄后路,野战的话袁崇焕可真没把握。袁崇焕回援以后在蓟镇守在城里不敢阻挡后金军偷越,也是因为野战实在没把握。
野战尚且不行,长途奔袭攻击对方的城市难度就更大了。皇太极确实率了主力部队出战,但是留在盛京的部队单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不少。盛京的城墙也比较高大,袁崇焕要是想快速偷袭,肯定是以骑兵为主,步兵都不能太多,而重炮之类的更加没法带,攻城就很难。而一旦坚城难下,皇太极又率军从山海关反杀出来,袁崇焕的部队就无路可退了。
另外从政治角度来说,此时后金军时刻可以威胁北京,袁崇焕如果不去救援,而是去攻击盛京,这势必会在朝中引起轩然***。明末的朝堂之上,可没有同心协力对抗后金的想法,党争严重,袁崇焕这么干,势必会引起一堆人的攻击,到时候他不死在后金军手里,回来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袁崇焕只能回师救援,而不可能去攻打盛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族抗日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族抗日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