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 文官 武官对比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 文官 武官对比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文官武官怎么区分?
宋朝以前,实际上是文武不分的,一般都是文武全才,
宰相是文官吧,但也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看看汉初的韩信、周勃、曹参、周亚夫、王陵、灌婴、窦婴、这些都是领兵的将领,也都是做过丞相的,
像曹操,是文臣还是武将?分不清吧?李绩、王羲之、颜真卿、是文臣还是武将?
即使是宋朝,你看岳飞是武将吧,文***如何?范仲淹是文官吧,战绩如何?
谢邀!
首先,要明确的是,军队的两大功能,一个是对外设防,也就是边防;一个是对内设防,也就是维稳。所以我们看到,在明初,武官地位是比较高的,原因很简单,需要他们来领兵打仗(边防),所以明初军事活动频繁,军事指挥能力非常集中,名将辈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康茂才等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承平时期(维稳),还有必要维持武官的高地位吗?明朝的军兵制度,大体上看主要是京军、卫所、军事管理系统三个方面,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一只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又不能让武官干政,以免方镇林立尾大不掉。
目标既然明确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如何实现。明朝对军队之管理,基本上由武官(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卫所军官)、文官(兵部、总督)、宦官(监军)三方面相互牵制。基本上形成了以文制武(制衡的制),以宦监军,以内制外的局面。举个简单例子,永乐时期设三大营,各营坐镇营官为武官,同时设内臣监军,军官的任命则通过兵部。所以王世贞说“京营提督凡三,曰太监曰公侯曰尚书。“总的来看是以内制外,武官地位最低。所以各大军镇的总兵官是要受镇守太监和督抚文臣的节制,而调兵虎符归内府印绶监御马监掌管,实际反映了都督府、兵部、御马监三方共治的局面。然而这三方会同管理军队的体制,并非明初便有,而是逐步演化而成。太祖成组仁宗宣宗时,都是皇帝亲自调遣指挥军队,由于英宗年幼继位,才逐渐形成三方协同并相互制衡的军队管理体制。
在文官与武官的分工上,基本是文官谋划,武官指挥(指挥直接军事行动)。兵部管不管武职官?管,但是只是一部分,只管坐衙官和中下级军官,坐营官是由皇帝特命的亲信大臣管理。综上,承平时期,为了防止武官跋扈,相互制衡是必然之道,当然这自然会弱化自身抵御外敌和应对突发事变的能力,但是却保证了明朝没有出现方镇林立地方割据的情况,这都要辩证的看。
土木堡后明朝皇权和武官权利为何越发衰弱?此后太监,锦衣卫是否成为制衡文官的唯一手段?
不可以,因为厂卫从朱元璋开始已经是一手抓刀,另外一手派情报员敲诈勒索官员。如果没有一个强硬的帝王罩着,很多官员根本不把厂卫放在眼里。比如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马俊就是文官当场活活打死。厂卫不少官员还投靠一些官员,因为文官大多数控制粮饷俸禄,和御史言官一样成了权臣的爪牙。
孝宗皇帝则是和平很多,读书人都是当场骂厂卫为狗,他们还得忍气吞声。
唯一能够有实力抗衡的是嘉靖年间的指挥使陆炳,他的母亲是嘉靖的乳母,和嘉靖皇帝一起长大。凭这一层关系严嵩徐阶都不敢随便招惹,本来历来东厂厂督都是锦衣卫指挥使的老大,而嘉靖时期的东厂都是把锦衣卫当做祖宗。
任何王朝,太平盛世久了,武将地位自然下降,至于说皇权也式微,那就扯了。土木堡一战,对三方势力都是巨大打击,并不能说文官集团就获利多少。六部主官,作为文官集团的核心,几乎被一网打尽,有些部连次官都在土木堡挂掉了,损失不可谓不大。正因为这样,才轮到兵部次官于谦上台主持工作。
***设,土木堡一战后,结局是迁都南方,像唐,北宋和明末一样。那无疑这战最得利的是武将集团,毕竟这时候,有枪杆子就有话语权,文官集团就是傀儡。当年朱温不开心了,可以直接把***都宰了。
真实历史中武将集团损失很大,因为朱元璋设计的军事架构中勋贵是重要一环,军户和五军都督府,都有赖军事世家。皇权有了一定影响,英宗复位不正,所以对文官和武将集团都不敢太强势,以至于武将集团新贵石亨可以威胁皇权。文官集团很快恢复了,因为补充很容易,每年科举大量精英涌入,人头从来不是问题。但这些对三方都不是决定性影响,比如武将集团,北京保卫战中上位的新贵如石亨等人,依靠帮助英宗复位,把持朝政,武将地位不能说不高。皇权虽有影响,但英宗过后,依然是绝对权威,嘉靖,一个毫无根基意外上位的皇帝,一旦认真起来,整个文官集团可以换一个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 文官 武官对比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 文官 武官对比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