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人物季方,唐朝历史人物季方是谁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人物季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人物季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晚唐君王诗人?
  2. 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3. 唐朝节度使的政治角色如何?

晚唐君王诗人

李忱是唐朝第16代皇帝,他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擅长写诗,《全唐诗》录有其六首,代表作是:

唐朝历史人物季方,唐朝历史人物季方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远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唐朝历史人物季方,唐朝历史人物季方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指的是南塘后主李煜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是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南唐后主。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

他的词非常出名。比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唐朝历史人物季方,唐朝历史人物季方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再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937年8月15日-***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首先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加我关注,一起谈古论今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非唐朝莫属,唐朝也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创造了繁荣一时,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唐朝当时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继承和发展自隋朝,既互相之约,又分工明确。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最为重要,并称为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和健全的,由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一台和地方的道、州、县组成庞大的行政机构。

1.宰相名号变来变去

①宰相就是三***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便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与中书令、侍中并列为宰相;

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皇上不轻易授人,常授个其它官銜,再加个“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实际上就是宰相;

后来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名号行宰相之职责。

②宰相办事机构

议事地点称政事堂。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

唐肃宗以后,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此议决。

③宰相编制

一般数人担任,多时10余人,其中1位为首席宰相;安史之乱以后,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10天1更换;唐德宗时又改为每日1更换,以防宰相专权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过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使隋未被战乱摧残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就是"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史官们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拨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任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职能:掌管诏敕、政令的立案起草。

职能:负责审议中书省的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职能:行政管理官署,按照具体职责范围分置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个部门设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李世民做皇帝前曾经担任过尚书职,以后就不再设此职位,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

顺便谈谈唐朝的武职。

元帅一词见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曰:"晋作三军,谋元帅。只是意义,并非官职

唐朝节度使政治角色如何?

唐代节度使出现是由于唐代疆域太大,而当时的通讯物流技术跟不上,导致中央没法有效控制边键地带,不得已中央默认地方出现的一种承包制度。换句话说,所谓的节度使就是唐朝的地方承包商。只要你节度使认我李唐中央的权威,地方的治安税收就承包给你,谁让李唐加大业大,实在是靠中央控制不了那么多国土。

用现代的思维来理解就是,唐代的节度使就是相当于现在公司的片区负责人。

唐代是古代中国汉族人当家最后一个对外扩张的朝代,以后的宋朝明朝疆域都非常小。即然是对外扩张,那么肯定就对军事要求很高,对外的拓展也要求能根据当时的状况灵活处理。但是当时通讯条件又落后,如果事事都要请示中央,等中央下命令,或者等中央调派物资保障后勤,以唐朝那么大的疆域,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对外扩张后,新占领土地的管理又是一个麻烦,如果是成熟地区,当然可以派文官过去治理,但是新战领地区不稳定,要随使用军事力量对付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所以只能由将领兼任地方最高长官应对来自地方上的各种事,慢慢演化下来就出现了这种***军政于一体的节度使。

唐代的节度使一开始都是出现于边疆地区,后来又出现在国内的一些不稳定地区,一开始由皇帝任命,但是节度使在地方上长期经营后,也能实现节度使父子相传的现象,这个时候节度使已经等同于一方诸侯了。

唐之节度使,可不得了。真如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可不是***,而是***兼省军区司令。

节度使可自行扩张,可世袭罔替,名义上为***,实际上,大了有实力了可以自己称王称帝的。

节度使分两种: 纳粮进贡的与只称臣不纳贡的,大部分没实力的节度使需向中央纳粮进贡,有实力的节度使可以让周边的节度使向自已纳粮进贡,一般向唐称臣但不受管辖。多年后,朱温做为节度使经过兼并做大后,篡唐为后梁

第一,唐朝自从唐玄宗开始实施募兵制,兵不在兵农合一了。虽然,加强了国家军队的军事力量。但是,兵听将领,使兵不认识皇帝的祸端由此开始了。第二,募兵制的实施,是地方节度使可以私自招兵。而且,节度使有地方军政财政大权,可以说,是地方的土皇帝。毕竟,山高皇帝远,在他们拥兵的将领看来,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第三,安史之乱,导致皇帝无暇顾及地方节度使。给他们更大的权力平叛。使他们的权力更加膨胀,导致唐朝后期,节度使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就是个摆设。第四,由于唐朝节度使后期权力强大,各地藩镇节度使战乱纷纷,百姓苦不堪言,要求国家大一统。第五,唐朝节度使是由大多突厥和沙坨少数民族担任的,开创了少数民族乱华的先列。第六,唐朝节度使后期结束了自唐玄宗太监唐昭宗太监乱政的现象。

这个问题,我想以安史之乱为界分别说说。

一、安史之乱以前

在安史之乱以前,节度使的政治角色非常简单,那就是经营唐朝边疆。“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资治通鉴天宝元年)。我个人认为,当时唐朝是***取了一种委派制度,不再像初唐时期那样,对外征战主要由中央负责,而是把权力下放到了地方,由各节度使主要负责,玄宗前期、主要是***年间对外征战不断取得胜利,与节度使的设置是分不开的。

但是,由于节度使权力的过分集中,特别是玄宗开始推行长期世袭的募兵制度,导致节度使权大难制,特别是玄宗还喜欢委任胡人出任节度使,最终出现了安史之乱,原本用来保卫边境的力量反过来向朝廷发动了进攻。

二、安史之乱以后

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的政治角色就变得复杂了,因为节度使设置的目的不同了。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割据地方、对抗朝廷

以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为代表。这一类藩镇,原本就是以前的安史叛军的余部,因此,他们的政治角色就是维持地方割据,对抗朝廷统一。当然,由于整体实力不济,他们也没有试图推翻朝廷的野心,甚至在有时候还需要朝廷的帮助,例如老节度使去世后,接任者只能称“节度留后”,需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方可称为“节度使”。

同时,由于这类藩镇本身处于北部,靠近边境。为了他们自身安全,他们需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保卫边境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人物季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人物季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节度使 唐朝 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