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南阳人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南阳人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指的是人物是谁?
指的诸葛亮啊,这是一副出自我家乡南阳市***诸葛草庐堂前的对联,作者是清朝咸丰年间南阳郡守顾嘉衡,因为自明代开始,南阳和襄阳就在争诸葛亮躬耕所在地,先主指刘备,后主就是阿斗刘禅啦。
南阳市各乡镇由来?
官庄村
官庄村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官庄镇,官庄镇因元末,中原大乱,忽必烈后裔逃难到白河东、他们遇人指点说定居该地,后人可做官,故得名官庄。
瓦南村、瓦北村
瓦店村位于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元代时期,官府在此地设有驿站,有村民在驿站旁边开设有砖瓦顶的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逐渐行成村镇,故而得名瓦店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瓦店南村和瓦店北村,简称瓦南村、瓦北村。
红泥湾
明朝时期南阳地区的行政版图有多大?经历了哪些变化?
南阳简称“宛”,现今为豫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点城市,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下辖13县市区:宛城区,卧龙区,西峡县,内乡县,镇平县,淅川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桐柏县,新野县,邓州市。
南阳古辖区和现辖区变化较大,南阳辖区最大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南阳郡辖37县,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区也在不断地缩小,至明朝时,南阳府是河南布政司最大的府,当时的南阳府除了管辖现在的13县市区外,另外还管辖着现在驻马店市的泌阳以及许昌市的舞阳和叶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3月,舞阳和叶县划归许昌管辖,南阳拆分内乡县析出西峡县,这样南阳依旧管辖12县市区。这时的南阳虽然仍是12县,但管辖的领土却大为缩水。1965年,南阳将方城县南部,唐河县北部以及卧龙区东部划出,析出社旗县,这样南阳管辖县区由12个变为13个,但是第二年,泌阳县由南阳划归驻马店,这样南阳管辖区县在次变为12个。
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原南阳县撤销一分为二变成现在的宛城区和卧龙区,南阳也就形成了现在的13县市区。
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应该问诸葛亮上《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时南阳郡的范围有多大。明代的南阳府和今天的南阳市没有什么差别,而形成今天南阳襄阳区划的正是《出师表》二十年前的建安十三年曹操设立襄阳郡的时候。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发上《出师表》的时间为三国蜀建兴五年(227),此前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攻占南郡北部,设襄阳郡。据《晋书•地理志》载:“襄阳郡,魏置。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中庐、临沮荆山在东北、邔、襄阳 侯相、山都、邓城、鄾。”同书还有:“义阳郡,太康中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新野 侯相、穰、邓故邓侯国、蔡阳……”此次行政区划变动,除原南郡编县以北的5县划归襄阳郡外,原属南阳郡辖境的山都、邓城、鄾县也划归了襄阳郡。山都为两汉旧县,而邓城和鄾县两汉史书无载,是曹魏新置县,但其地望很清楚,就是和襄阳隔汉水相望的两汉邓县旧地。因此时汉水北的邓城、鄾二县此时已属襄阳郡,不论汉水南岸的今隆中地区是否属江北邓县,在此阶段,在诸葛亮和陈寿的心目中,已升格为郡且管辖着今隆中地区的襄阳绝对不可能和同为郡并远离汉水的南阳混为一谈的,今隆中更不可能和南阳画上等号。所以,别把个别人的臆想强加给诸葛亮,别闹自以为是的笑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南阳人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南阳人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