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唐朝阅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唐朝阅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国展上很少有唐楷作品?
唐楷最适宜于打底,对笔法的训练有快速入门的效果。书法世界很广阔,不必在唐楷里面坐着不动。课间操当然不能否定,但做一辈子课间操甚至拿课间操的标准去指导实战搏击,就南辕北辙了。
有时候会有人问到国展为什么很少见到唐楷作品。这个问题的正确解读方式是:你大概不会在国际搏击大赛上看到有人做课间操对吧。但如果有人上来,就用一个课间操的动作KO了一串高手……那是何等的功力?能把唐楷写的震慑心魄的,不只是上个国展,在书法史留下名字都行。只是当今书坛,并不存在这样的胆魄和功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人差异。有的人性格特质和动作习惯的确就适合唐楷,就像有的人一落笔就抖抖嗖嗖,那只好去写时风,玩一点八竿子打不着的《好大王》、《大开通》……。
但终究说来,唐楷入门,随后根据自己情况调整,但最终的方向都是指向魏晋,因为那是个书法技艺的大整合时代,涵盖整个书法包括书体、笔法、结字构成、章法的各个层面。至于一辈子能不能到魏晋就不一定了。自古那么多人去印度取经,成功的三两位而已,取得多的玄奘***一位而已。不是因为有孙悟空,命运使然。但不要忘了,书不入魏晋,终落野道。魏晋是每个书者的家,不管你走到哪一步了。
有人说碑体就和魏晋无关,这是无知。那时虽然郑道昭与王羲之并称“南北书圣”,但是郑道昭的笔法结字也都是来自从篆籀到汉隶的发展过程中做的选择和组合,和王羲之是一个源头,甚至都不能说北碑与南朝对立。
题主说说的国展上没有唐楷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楷书国展。作为一个国家级别书法大展,不可能把唐楷搬到这样的大展上的,因楷书作品的国展,能够入选起码要有自己的创新风格,不能像临摹作品展那样,越像古代经典越好,楷书国展,最低要在能够精准临摹一家楷书之后再有所自己的风格创新,才有可能入展,也不可能把出于临摹学习阶段的楷行集字类作品入选。这样的国展起码要能够代表现代一个阶段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创作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水平,从这个意义说,也不可能把那种风格明显而缺乏自己创新的楷书作品放到这样的大展上。不过从翰墨书道的浅见陋识看,近几十年的国展确是具有唐楷风格的作品少些,但具有魏碑风格的楷书作品占相当大的比列。其实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因为唐楷已经笼罩了我们的书体数千年来,一说楷书,必言唐楷,直至民国时期的康有为倡导,才为魏碑书法赢得一席之地。之后书法的发展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现代的启功先生又提出了碑帖结合的发展方向。从这个状况看,唐楷出现在国展上的比例低,是一种正常现象。再说唐楷发展至今特别是明清时期至民国出现的馆阁体,已经把楷书写僵化了,也需要新的探索路子。唐楷作为基础入门的书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书法要有时代特色,毕竟要有一个笔墨当随时代吗?如果在按照唐楷之馆阁体的路子发展下去,显然是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唐楷风格作品的减少无异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举措。实际上,虽然国展上唐楷少了,但学习唐楷或以唐楷为入门书体的情况并没有削弱,反而更增强壮大了,特别是现代的网络媒体时代,书法和唐楷等书体、字体的普及更广泛,书法的教育也更多样化,并没有阻扰楷书传承的正常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唐朝阅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唐朝阅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