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有没有明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有没有明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讲明史讲的好?
专家我觉得应该是黄仁宇
写明史的好书很多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得不看,高阳的《明朝的皇帝》也可以的,写得很严谨,朱东润老先生的《张居正传》也可以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很严谨是很学术的著作,而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和《亡天下》则用戏说式的笔法写出明朝开国到南明的历史,值得一读,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则是研究南明史必看的书。
如果从古入手,则应该看看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和《嘉靖以来首辅》,《觚不觚录》,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作品。当然,清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亦不能不看。
孟森老先生的《明史讲义》也是很好的,老先生用古文的笔法来记叙,很不错的著作。
请教明史专家,清代修的《明史》可信度有多大?明代有档案传至今吗?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我是江右的老王,不是隔壁的那种。
先声明下,我不是专家。只是对历史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这里先批评下题主。你提的门槛好高啊。一位真正的专家没时间上网的,浩如烟海的史书就如那婀娜多姿的美女在眼前搔首弄姿。哪有时间来网络上看一些对他们来讲没什么影响的东西。
在谈明史之前,我们先看明史的修撰过程,这个我们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大致可以看到下图的信息。
看修撰的特点:一是:时间久,用时几十年。二是:波折多,经过三次修改!对于这样的情况难免不引起他人联想。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第一次,为了笼络人心,清兵入关,想借修撰《明史》来拉拢民心,这个时候是比较仓促的。还有就是那时还没有平定江南,国家还在战乱之中,又因为剃发令引起民众的抵抗。所以没有足够的人才来修订明史。可见这次的修订政策作用远高于修史作用。
第二次,直到"三藩之乱"基本平定之后,清廷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动手修纂《明史》,实际在康熙十八年后开始修撰的,这个时候人才多,因为明末清初的那些大咖还在。比如黄宗羲、顾炎武。然后修撰的时候,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参与了。相对来说保证了《明史》的质量。如果乱来必然会受到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的抨击。但政局刚定,难免会为了政局的稳定,《明史》的修撰必不可少的会有政治考量。毕竟清政权非主流民族汉族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一些史实的描述会因为时局的需要做调整。轻重变化会比较大一些。
康熙像
熟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人,明史是什么水平?
达不到专家水平,但是这套书对于通俗的了解明朝历史还是很不错的。历史这东西即使专家也会在一些方面有争议,正史不一定真,野史不一定***,重要的是我们从历史故事当中学到了什么。
业余水平。
《明朝那些事儿》
1.省略许多事情;
2.有许多错误,还是低级错误。
3.观点缺乏客观性。
究其原因,参考资料《明史》本身有许多错误,作者在写作过产不加辨别;其次作者研究明史不深入,参考别人文章的错误观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能够熟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人,我认为明史水平已经登堂入室了!
枯燥乏味的明史一定不会有人孜孜不倦,手不释卷的读下去,即便是读了,也达不到熟读的情况。泛泛地读一下,那只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浏览,最后只能是只言片语,一叶障目,不成体统。
当年明月写成《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也是十年磨一剑,旁征博引,会编三绝,查阅了相当多的史料才成的书。可以说囊括了正史、野史等明史的绝大多数资料,是明史的集大成者,所以可读性极强,不亚于其他版本的作品!
本人觉得是一部关于明史的佳作,读起来也比较轻松愉悦!不经意间就收获满满!如果能够熟读精读的话,绝对可以成为明史大家,开个专栏绝对是流量洼地!
以上就是本人的回答,欢迎师友雅正!
明朝那些事儿属于明史入门读物,有助于理解明史,但是写的比较粗,有些不想写的一句盖过,比如,南明,打土司,这些都是很重要的。hai还有一点,关于明朝火器的介绍,完全就是错了。这一点在军事论坛都讨论过。导致一个结果,明吹盛行。
个人感觉《明史》实在不能看,为何能列入二十四史?
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明史》不能看”是基于什么视角呢?如果是基于个人情感,那就不必再去阅读正史,只需去看《明史纪事本末》就足够,因为乾隆对此书“极为不高兴”。但如果不读《明史》的话,你也就无从了解清朝入关后纠结微妙的心态,这也是读史必涉及的视角范畴之一。
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胜利者”其实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明朝官方站在自己的统治者角度去编撰当朝历史,二是清朝官方站在“正统承继”的角度去编撰前朝历史。目前的《二十四史》大多来自后者,以“继承者”的编撰版本为正统。
如此一来,“继承者”的编史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即便史料内容都来自前朝,里面还是加上了“我认为、我觉得”的成分。如果编撰者为一位公正的史官,他的“我觉得”或者尚能保持历史公正;如果他是统治阶层的坚定拥护者,这就未必了,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在《明史》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事实上,司马迁也没少这么做。
《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为张廷玉,大家在《雍正王朝》等***剧里对他都有印象。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一位汉臣,可见他是深受康熙、雍正二帝信任的。乾隆皇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但“配享太庙”是依雍正遗嘱而为,不能说乾隆与张廷玉之间有何信任和感情可言。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与张廷玉有如此嫌隙呢?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乾隆帝对《明史纪事本末》“不高兴”,而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也未能完全站到清廷一方、过于“模棱两可”。
在清朝初年,统治者是比较重视平衡满汉关系的,满臣和汉臣之间的势力也较为均等;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调整了内阁班次的主次关系、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张廷玉处在这样的狭缝当中两头不讨好,最后只能陈奏乞休。
由于张廷玉谨慎的处世原因,《明史》里实际上并无太多歪曲事实的记载、只是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取舍、显得有点掐头短尾的样子。从张廷玉角度而言,他要“两碗水端平”的话、也唯有“宁缺不偏”、才能以此维护自己的史官清誉,同时满足了清帝删除某些敏感内容的需要……问题是,乾隆帝对此依旧不满呀!
在编撰《清世宗实录》时,张廷玉其实已被迫大量迎合了乾隆的“圣意”,所以该书才是张廷玉最失败的编著作品。相比之下,《明史》还是因“宁缺不偏”受到了人们认可,不过也因为里面的局部残缺,导致了里面部分内容无法前后对应、给人造成了“不能看”的感觉,这也是我们需要《明史纪事本末》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看,《明史》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单看《明史》就去作历史论断;而且《明史》里还收录了大量明代著作,这些典籍是不受清廷影响的,从这角度而言,它才成了研读明朝最丰富翔实的史籍,故而被纳入《二十四史》之一
(实际上,也无更好、更详尽的其他版本可选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有没有明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有没有明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