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谜案记明朝,电视剧明朝迷案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谜案记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谜案记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为何说两考生改变中国历史?
  2. 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终老,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跑到云南来?
  3. 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正史和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案吗?

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为何说两考生改变中国历史?

我们现在能够用互联网与高科技的东西来记录我们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古人没有照相机、监控器等等,只能依靠纸和笔来记录,甚至在没有纸和笔的年代,只能用更古老的方式来记录。但由于***有限,所以只有重要的事情和人物才有可能被史官记载,会出现“烂尾”的现象,也会与野史有很大差别,真相可能只能留在过去,只有当事人知道。而在149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科举***案件,这个案子在史书上有,叫做“程敏政泄露试题案”,但是最终调查的结果却是模糊的,但是在这场考试中,有两位考生却改变了中国历史,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先来说说程敏政泄题的案子吧,在明朝科举考试非常严格,程序繁多,这是因为朱元璋特别痛恨***,毕竟在古代读书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要是考试程序不够严谨那会寒了多少考生的心啊。所以当时程敏政泄题案子出来的时候,皇上勃然大怒,坊间流言四起,程敏政被迫告老还乡,涉案其中的唐寅和徐经终身禁考。是不是听到了熟悉的名字,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唐伯虎,我们都知道唐伯虎不仅风流倜傥,而且才华过人,当时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功名,程敏政先生也非常赏识这位年轻人。当时唐寅和徐经是同一届的考生,所以两个人当时一起去拜见城内的先生,可就是这一拜,让他们深陷这个案件,无法脱身。

历史谜案记明朝,电视剧明朝迷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经当时是富家子弟,所以拜访贵人的时候送了不少礼物,谁也没想到程敏政竟然就是他们的主考官,当时有一张试卷答的非常好,程敏政未看其姓名便推断是唐寅所写,当时在场的其他人便觉得蹊跷,后来有人将此事报案。但是程敏政到底受贿没有,史书上没有说明,反正将这个案件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处罚。也不知道对唐寅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在剥夺考试资格之后,自己不用在寒窗苦读,反而成为了一个精通书画的潇洒男子。

第二个考生不是徐经,而是与唐寅一同考试的王阳明,他没有受泄题风波的影响,由此成功进入仕途,对读书人来说这便是最好的结局,可是王阳明不是普通人,他想要国家能够一切平顺,政治清明,可是他眼前的这个国家却深陷混沌,君主是非不分。他没有受那场风波,他没有受那场泄题风波,经由那场考试,王阳明进入了官场。在政治斗争中,王阳明深受迫害,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朝堂,去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也是在教书中他更加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心学”。

王阳明这样的读书人是不肯屈服那样的黑暗,既然改变不了这个朝堂,那就退一步培养好的苗子,让他们去影响世界。从此明朝少了一个好朝臣,多了一位***级别的教书先生。如果唐寅没有发生那样的一个意外,他进入这样的官场,是会同流合污还是会选择与王阳明那样急流勇退?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历史长流里面留下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

历史谜案记明朝,电视剧明朝迷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499年的那场考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们的发展轨道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王阳明和唐寅也阴差阳错地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不过***使历史再来一次,他们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王阳明不会,他的身上依然有读书人的顽固与坚守的清白和真理;唐寅即便成功考取功名,可能也会忿忿不平那样的朝政,所以再来一次还是现在这样模样,历史依然被他们改变着。

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云南终老,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跑到云南来?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这个问题大概率是无解了。所以麻花也只能大胆猜测他是在云南终老了。

明初的藩王

历史谜案记明朝,电视剧明朝迷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朱允炆的下落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就是往云南方向跑的。

毕竟纵观当时的局势,也只有云南还容得下他朱允炆了,朱棣可是伙同了不少王爷一起反他朱允炆的。

沐英

而云南作为大明朝的边陲要地,朱元璋在很早的时候就把自己最信任的养子沐英派了过去。

当然,沐英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替朱元璋稳坐边陲不说,更重要的是沐英对朱元璋可谓是忠心耿耿。

而朱允炆作为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就算沐英早在朱允炆继位前的1392年就和他老爹朱标一起去了,但这并不影响沐英一族,甚至整个云南地方势力对对朱元璋的忠心,对朱允炆的支持。

还是比较可信的。

曾经我去过昆明的西山,山上就有一颗朱允炆,亲手种下的银杏树。

去的时候还不是秋天,银杏叶都还没有发黄,不怎么灿烂美丽。

在这棵树下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这株银杏树的来龙去脉。据《明史纪事本末》和《云南备征录》等书记载,建文帝曾在西山太华寺住过5年(1406—1411年),相传该株银杏树为建文帝亲手所植,虽历经600多年。但是现在依旧巍然挺立、枝繁叶茂。

那时候看到银杏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红色的带子,说是可以祈求能够保佑平安。

反正皇帝亲手种的树,也是不常见的,我们还摸了摸树干。

从这些来看,朱允炆最后还是云南终老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云南不但气候还行,不冷不热的,又有一直效忠于明朝正统的沐府。而明朝前期的正统,不正是朱允炆吗?

也可以说,沐府暗地里还是效忠朱允炆的。

而沐府当时的势力,在云南就是一方土皇帝的,朱棣再狠,沐府在自己的地盘上藏住一个人,也不是什么难事的。

也有说法,朱允炆跑到云南的保山栖贤寺去出家了,这也和他出逃时以和尚身份掩护互相佐证了。

无论是昆明的西山,还是保山的栖贤寺,都地处云南,所以他在云南终老的说法,是最可信的了。

朱允炆逃去了欧洲.就是西洋.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为了外交,实际上是为了追杀朱允炆.

郑和的舰队,每一艘都是战舰,每一艘都装了大炮,根本就没有商船.

法国球星里贝里,说自己的祖先是东方人,在东方大国当过皇帝.

里贝里的五官比较奇怪,史书记载朱元璋的五官也很奇怪.

而且里贝里家里还有明朝的花瓶,等等古董.

可见里贝里就是朱允炆在欧洲生下的后代.

我认为朱允炆的逃亡路线是:

南京坐小船逃跑到海港,再换大船出海,向南逃亡到南亚,再向西逃亡到波斯,最后逃亡到欧洲,登陆,隐姓埋名当了小老百姓.

简单说,这个逃亡路线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简化版.


  • 建文帝

这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野史传说:

一.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个铁匣嘱托只有在危机时才能打开,南京城破时朱允炆打开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碟、一件袈裟和一些钱,朱允炆削发为僧从宫后水门逃出,浪迹江湖三十余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当时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孙第六任皇帝朱祁镇,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宫中终老。

二. 朱允炆在城破以后自焚了,众多史料包括明史稿上都是这样记载的。我比较相信这一种说法,比较合理。

三. 朱棣死之前,他派出去搜寻朱允炆的秘密警察胡濙突然归来急见朱棣,此时胡濙被派出去已经十六年了,具体谈话内容是千古之谜。但是有人猜想胡濙这么急的夜见皇帝,必定是发现了重大新闻。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在某个乡村发现了建文帝的行踪。甚至有人考证出了建文帝所葬的地方在江苏吴县,这些考古学家实在比较强悍。后来朱棣任其在孤村僻野终老天年。

以上皆为野史,唯自焚说可能性最高。没有听过跑到云南的传说。

如果朱允炆确实去了云南我感觉可能与沐王有关,第一代沐王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沐英和朱允炆的爹朱标感情最深并对朱元璋最忠心,朱允炆到云南应该能得到很好的庇护,况且云南地势崎岖险要,山高皇帝远的,地里位置适合避难。

  • 沐英

以上皆为猜想,历史中朱棣攻破南京后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正史和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案吗?

在中国历史上,正史和野史上悬而未决的迷案很多,这里我们只说说三国时期蜀汉主政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的迷案。

252年底,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已接替大司马蒋琬的职务,主持蜀汉军政七年,蜀汉皇帝刘禅也刚刚下诏,允许费祎开府。可以说这时费祎的权力几乎可与前丞相诸葛亮相匹。费祎从汉中去成都,这时有一善望气的人告诉费祎,成都没有丞相之位,意思是费祎到成都不宜。费祎当时也听从了望气者之言,就到汉寿暂住。253年元旦,正是年末岁首,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掌权者,为化解朝中反对派和北伐派的对立局面,营建团结和谐的氛围,费祎就在汉寿组织了一个新年联欢宴会,让很多大臣参加。宴会一直在一种和乐的气氛中进行,酒酣耳热之际,众人都有了醉意。

高坐主位的费祎,醉意朦胧中,看到左将军郭修向自己走来。费祎毫不在意,他还以为和其他大臣一样,是来向他敬酒的。但是,郭修却不是来敬酒的,他用暗藏在马鞭中的小刀,狠力刺入费祎的身体。费祎大叫一声,瞬间鲜血涌流,扑倒于地。由于事发突然,众人一时怔住。随后就救费祎,捉郭修。郭修当场被斩杀,费祎也因伤势过重,没过几天就死去了。

郭修本是曹魏西平名士,几年前姜维征伐西凉,俘虏了郭修,把他带到成都。郭修愿降,刘禅很高兴,就加封郭修为左将军,意图将其作为曹魏来降者的榜样,以便吸引更多的来降者。左将军的职位也算高职了,以前刘备称汉中王前,也只是个左将军。当然这个左将军也只是个名号而已,刘禅是不会给他实权的。郭修仿佛并不很在乎这个左将军职位,据《魏氏春秋》中说,郭修初始一直想接近刘禅,刺杀刘禅,但因有重重护卫,郭修很难接近,就只好另选目标。于是他选中了蜀汉的二号人物费祎。费祎对人一向宽济博爱,乐于接近交往各色人等,疏于防备。为此将军张嶷专门警告他,要注重人身安全,但并未引起费祎重视,结果在这次新年联欢宴会上,费祎就栽了。

对于郭修为什么会刺杀费祎,谁是幕后黑手问题,一般有三中推测:

一种说法是郭修是曹魏派往西蜀的刺客,背后黑手应该是曹魏的司马师。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曾动用了他暗中豢养的三千死士,随后这些人就分散不见了。而郭修正有西平死士之风,不贪图官位。253年正月费祎被刺杀后,八月,曹魏皇帝曹芳才下诏褒奖郭修刺杀之功,说他可与古聂政、傅介子相比,并为他追封号,还奖封其子孙。但是,以当时的形势,曹魏根本无心或无理由派刺客前去西蜀行刺费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谜案记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谜案记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云南 朱元璋 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