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杨爵,明朝的历史杨爵是谁

kodinid 2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杨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杨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方孝孺被诛十族,为何明朝大臣还敢死谏,难道不怕吗?

方孝孺被诛十族,为何明朝大臣还敢死谏,难道不怕吗?

是人都怕死,明朝士大夫也不例外。外国有个人还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既然士大夫也怕死,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死谏呢?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说明:

明朝的历史杨爵,明朝的历史杨爵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是从精神的方面看,士大夫除了怕身体的死,更怕的是另一种死——精神的死。

士大夫从小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倡导他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以天下为己任。因此,夫大夫都有一种家国情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身上承载了儒家的道义,也就是认为我这个人可以死,但是儒家的精神不能死,要通过我传下去。

儒家又提倡“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是一个递进关系。立言,一般是通过著书立说实现;立功,一般是通过政绩或公共事业实现;立德就难了,一般要通过更轰轰烈烈的事件才通实现,比如武死战,文死谏。

明朝的历史杨爵,明朝的历史杨爵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方孝孺是中国古代知名儒者,代表***道德秩序。

明成祖朱棣打着“清君侧”名义造反,直指侄儿的皇位,可谓“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决定了方孝孺的游说必定不会成功。一方面方孝孺儒生执着性格不会讲话,另一方面朱棣胜券在握,这时候需要杀鸡儆猴,告诉天下儒生“挡我皇位者死,还要诛9+1族”。

自此之后,朱棣夺取皇位之路更加坦荡无阻了。

明朝的历史杨爵,明朝的历史杨爵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方孝孺的死不是因为谏言造成的,所以方孝孺被诛十族和以后大臣敢不敢死谏这两件事没有必然的联系。

建文帝有三位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方孝孺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股肱之臣,朱棣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后,朱允炆派大军平叛,平叛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朱棣攻入京城之前,姚广孝曾对朱棣说过:“进入京城之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但是也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人的***就断绝了。”果然,在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绝大多数大臣都选择了投降,方孝孺誓死不降。

朱棣想登基为帝需要有即位诏书,但这个诏书如果自己人写,天下人肯定不服。朱棣想到了方孝孺,他是一代大儒,又是朱允炆的心腹,由他来写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朱棣告诉方孝孺,自己只是想效仿周公而已,并不是篡位。方孝孺认为朱棣不是嫡子,不应继承皇位,问:“成王在哪里?”朱棣:“自焚了。”方孝孺:“成王的儿子呢?”朱棣:“大明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这是我的家事。”

朱棣失去了再和这个书呆子吵下去的耐心,命令侍卫拿出纸笔,逼他写。方孝孺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暴力的人,虽然死的很惨,但是他的这种忠义、风骨成为了读书人的楷模。

言官是历朝历代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朝,言官的话语权和势力达到了巅峰。主要包括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职责有左右言路、弹劾百官和规谏皇帝等。今天题主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敢于规谏皇帝。

1、谏言是言官的职责

言官可以规谏皇帝的制度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在后世眼中朱元璋是一个独行专断的皇帝,但是朱元璋也经常被言官说教。有一次朱元璋召女乐入宫,恰好被御史看到。御史认为不合规矩,拦住女乐不让进去,最终朱元璋亲自出来道歉这才罢休。上行下效,太祖尚且如此尊重言官,后代更不必说。李时勉大骂朱高炽,使朱高炽病情加重,朱高炽也没有杀他,而且李时勉最终成为了四朝老臣,深受明宣宗重用。

方孝孺被朱棣残忍诛灭十族,之所以大臣们依然敢于犯颜直谏,是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都受到朱熹理学的影响。崇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就是讲究气节。

所以崇尚文官死于谏,为了他们认为的正义,直谏甚至死谏,哪怕丢官罢职甚至被打廷杖甚至下狱,也会声名鹊起,很多几年后就会官复原职。

明史,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海瑞等等。

海瑞在给嘉靖皇帝上书之后,就买好棺材,穿好衣服,正襟危坐在家里,等着皇帝派人来抓。

后来,海瑞被关了几年,嘉靖皇帝死了之后被放出,海瑞海青天的大名已经妇孺皆知,***赞颂。

当时士大夫追求这样的气节,社会有崇尚这种气节的舆论氛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杨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杨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方孝孺 明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