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从画像看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从画像看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李氏朝鲜的皇帝画像看上去和中国明朝皇帝的很相似?
1392年,朝鲜李氏王朝建立后,朝鲜太祖李成桂奉行“亲明”原则,对明朝的衣冠服饰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在尚未得到明朝承认和册封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使用高丽时期从明朝获得的衣冠服饰。在此之后,朝鲜王朝一直在坚持着“大明衣冠”的传统,从国王到士大夫,从士大夫到平民,几乎从每个社会阶层的服饰中都能找到“大明衣冠”的影子。“大明衣冠”对于朝鲜王朝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外交策略下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文化认同的喜爱和推崇。
朝鲜半岛的衣冠制度和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关联。“赐服”和“请服”的服饰交往关系可以从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王朝的交往史上看到许多有关的记录。
衣冠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中原王朝非常喜欢向周边国家“赐服”,以表示自己国家的衣冠制度和先进文化是“泽被四方”的,周边国家都处于“天朝礼治体系规范”之中。而周边国家对于中原王朝的“请服”,一方面是表明自己对中原王朝的政治归顺和文化认同;一方面又确实在冠服制度方面受到了中原王朝风俗文化和服饰制度的影响,呈现出了以儒教社会等级分类为基础的服饰等级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于高丽王朝的“赐服”,体系非常完备,从国王的衣冠到王妃、王世子的衣冠,从百官的官服到常服。明朝几乎把明朝初期服饰制度中清除蒙元“胡文化”影响,重新尊崇儒教礼仪的衣冠服饰的改革成果直接赠予了高丽王朝,意图给高丽王朝一套完整的服饰体系。从《明实录》《高丽史》和《朝鲜王朝实录》两国的史料参照对比,即可清晰地看出两国在服饰外交方面的努力。
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两幅不一样的画像?
现存的朱元璋画像有十三幅。其中好看的“正像”有两副,均来自明朝宫廷画师之手,分别是壮年时期的坐像和老年时期的半身像。
难看的“丑像”有十一幅,均是“收集癖”乾隆皇帝收集而来藏于故宫的民间画像,11张“丑像”虽然丑地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给朱元璋画了一张猪腰子脸或者说是鞋拔子脸。
人的样貌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些许改变,但也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至少有一副是***的。
正像是明朝官方绘制,收藏于明皇宫之中,为后人祭祀瞻仰,因此有不少人都亲眼看过。
比如嘉靖朝的张翰,在担任工部尚书时,曾在武英殿见过朱元璋的画像,晚年辞归故里时,在《松窗梦语》写道:“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又如万历朝的张萱,曾任中书舍人,修撰国史,也见过朱元璋的画像,称:“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从张翰和张萱二人的记述得知,早在嘉靖年间,民间就有了太祖真容美丑之争。并不像网上一些人说的那样,是清朝故意抹黑。
民间也有说法称,朱元璋长得很丑,宫廷画师如果如实画出,就会被砍头,所以宫中收藏的正像是刻意美化的。这种说法多少有点阴谋论了。
曾给朱元璋、朱棣画过像的明初画家王绂,在他的《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固难,而写御容则尤难,何者?皇巨壮丽......又复凛天威于咫尺,不敢瞻视。稍纵而为之,上者斯时亦严乞正心,不***频笑,画者之已慑而气已索矣,求其形似已足幸免于戾,何暇更计及神似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从画像看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从画像看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