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海战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海战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铁索连舟典故?
铁索连舟出自《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的士兵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水性。庞统献连环计,曹操中计,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孙刘联军乘机用火攻,曹操因此大败。
但是历史上真正使用铁索连舟的不是曹操,而是南宋的张世杰。在崖山海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战船数量优势,把千余艘船只用铁索和木板连在一起,然后把大臣和皇帝的行船放在来连环船的中间,摆出一个被动的防守阵型。最后被元军断了粮道和水源而失败。
“铁索连舟”是出现在《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因为当时曹操手下的士兵不习水性晕船,所以,曹操就让人把大船之间栓上铁链铺上木板,这样船就平稳了,让士兵在船上操练。知识补充:1、连环马连环马一般也叫铁甲连环马,这东西在很多地方出现过,简单来说就是给马披上铠甲,用锁链连起来,每10匹一排,上面有骑手,身着铁甲,打仗的时候,这些马同时冲向敌阵,因为身披铁甲不容易被箭矢所伤,很容易把敌人的阵型冲乱,相当于古代的“装甲战车”连环马在《水浒传》中的呼延灼上梁山的时候出现过,另外,当年岳飞抗击金兵的时候,相传金兵也用过连环马。
另外,相传,唐代的突厥人把他们饲养的牤牛,也按照连环马的形式排阵,在战场上使用,威力惊人。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
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白江口海战,唐朝军队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完胜日军?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白江口海战的起因。
起因一,唐太宗晚年时期,由于高句丽、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乞援。唐太宗听从大臣李绩的建议攻打高句丽大胜。
起因二,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660年(显庆五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唐军***用围魏救赵的战略攻打百济,此次“平其国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户七十六万”,灭百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期间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看到唐军主力回国,造反,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
其后,唐帝国下令再平百济,白江口海战爆发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白江口海战的获胜原因:
第一,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当时,倭奴还未从中国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百济再次亡国!
由于倭国落后的军事装备“战船”与军事指挥理论,白江口海战唐军能以少胜多完胜“日军”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白江口海战,又称白村江之战,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约1万3千士兵,战舰170余艘),倭国、百济联军(约4万2千士兵,战舰1000余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海战,在唐军将领刘仁轨指挥下,用战舰分左右将倭军战舰围住,使其船只无法回旋,士兵大乱,倭军战舰全部被烧毁,上百上千倭军被杀和溺死。
此次战役,唐朝联军大败倭国联军,主要是倭国当时军事技术非常落后,倭国战舰虽然多,但大都为舢板小舰(其实根本不能称为舰,应称为船只),而唐军有着高超的造船技术,皆都是巨舰,居高临下,战尽优势。还有唐军将领指挥得当,用计将倭国战舰诱入唐军水阵中,右右夹击,火箭齐射,焚毁战舰四百余艘。
此战过后,百济王逃住高句丽,667年唐朝联军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倭国残军投降,日本举国恐慌,并将都城从飞鸟迁住近江大津宫。倭国对唐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彻底放弃与大唐对抗的意志,甘心等同藩国,不断派唐使前往***学习中华文化。白江口海战,可谓一战保千年和平。
白江口海战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一点就是当时日本的军事技术还非常落后。当时,日本流行的还不是后来的武士刀,太刀。而是被称为中原直刀的铁刀,其实就是我国汉朝的环首刀。三国的时候,日本女王就进贡魏国2把五尺刀。
现在日本和美国博物馆还有这个时期的日本中原直刀。而且这个时候,日本人还不会骑马用刀,到了平安时代后期和镰仓时代,有血槽的大太刀和弓箭才大量装备日本骑兵,使用有弧度的太刀,借助马的速度,进行骑马砍杀。
日本虽然从汉朝学会了青铜长矛的制造,但是性能非常差,所以大家更喜欢使用薙刀。一直到织田信长时代,日本才制造出合格的长矛,也就是6.37米长长矛。以500枪兵队,就让使用短枪的斋藤军无地自容。
日本早期弓箭也是竹弓,威力比较弱,日本的超级大弓都是镰仓时代才出现的。但是,也有很多短弓在《信长公记》中,赤塚之战的织田、山口两军更是走到了5~6间(10米左右)的距离才开始对射。
而且日本习惯进行平射,也就无法打击远距离目标。日本出土的马匹基本都是130厘米身高,而在南部的马匹更是只有100-120厘米身高,只适合干农活和驮运。镰仓时代以后,才出现130厘米以上身高的马匹。
而且,日本马有一个特点是马头不是高昂着的,颈部比较平直。看起来矮胖不威武,腿部粗短,适合山地生活。日本马在速度也比较慢,以100米跑的速度,算起来也就只有40公里时速。
到了与隋唐广泛接触,日本才开始发展骑马武士,改良军马。日本盔甲最出名的大凯也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的,在白江口战役的时候,日本的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
而且日本骑兵不会进行长矛冲锋,马上冲阵,近战突击。最喜欢在阵地前对射,还有使用军刀进行小群战斗。到战国时代日本骑兵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长矛,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让唐军以少胜多,让日本1000多年不敢窥视东亚大陆。
根本原因就是造船技术的差别,唐朝水师包括造船水平,都是很牛的,甩当时的日本十几条街。
先说背景,白江口海战实际上是一次多国参加的国际战争,交战双方为四个国家:
一方是唐朝与新罗组成的联军。
另一方则是倭国与百济组成的联军。
百济和新罗都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说起这场海战,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从而进行的大决战,一方面是日本想趁百济与新罗内乱时,趁机分一杯羹,夺取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是***得知了日本人的阴谋,派出水军援助新罗,共同抗击日本与百济组成的联军。
时间点为公元663年8月27日,到第二天8月28日,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即使***以少打多,但也就只用了“一天”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当时的***牛逼到恐怖的地步,只用一天时间,就干垮了日本海军,而且还是在以少胜多的前提下,除了说***实力恐怖,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形容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海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海战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