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句子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 《济南的冬天》第4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两句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不见”和“空留”对应,这是留白。

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句子-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画面中不见的人的踪迹就是虚写。

“雪”和“山”是真切存在于世人的视线中,是虚实结合的体现。

这样可以拓宽空间,提升意境。

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句子-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两句交代的时间是雪后,地点在军营外。

结合诗句的上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便可以知道。

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句子-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山回路转,暗示的道路坎坷不平,武判官却要在这个样的雪天离开,更增添了萧索枯寂的意境。

而“雪上空留马行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

这两句是岑参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最后俩句,全文是这样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句诗留下了苍茫渺远的画面。

武判官归京,诗人为之送行。被送者骑着马渐走渐远了,而在他们分别的地方,送行者依然静静地伫立,目送着友人的离去。马蹄声消失了,人与马的影像也越来越小,直到“峰回路转”,没有了人与马痕迹……

斯人已去,此时,只有呼啸的北风,风中皑皑的白雪,雪地上一行清晰的蹄印,还有一个痴痴注目的送行者。

天地似乎都处在静穆之中,而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恰在这静穆中涌动,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类似的画面,送别诗中并不少见。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便具异曲同工之妙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下面介绍整首诗:

作者:岑参朝代:唐朝体裁: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济南的冬天》第4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 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

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虚实结合描写唐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描写 虚实 山回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