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成龙说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于成龙说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成龙是举人还是进士?
1、于成龙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他的学历出身应该叫:监生。
2、于成龙在明朝参加过科举的乡试(秀才考举人),没能考上举人,只中了“乡试副榜”
3、“乡试副榜”,意味着没有获得“举人功名”,也就不能参加下一步考进士的“会试”。但是“乡试副榜”可以直接参加下一次的乡试。不用象别的秀才一样,要经过全省“科考”筛选。
4、于成龙在清代顺治年进入国子监学习(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的党校)。
结业后待遇等同举人,清代初期文学人才很稀缺,国子监的监生结业也能授官,但一般都是比较偏远的地区,所以于成龙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于成龙既不是举人也不是进士,他是以国子监监生出仕。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清初名臣,循吏,康熙赞其为清官第一。于成龙两次乡试都未中举,后以国子监监生出仕,为广西罗成县知县,大治。又以卓越的政绩和能力,三次被评为卓异,深得百姓爱戴。1684年,于成龙在任上去世,享年68岁。赐谥号清端,追赠太子太保。
到底是于成龙还是于是龙这个好奇怪,康熙微服私访记?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他“为学务效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术”,认为“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去作,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可见他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
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于成龙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还是***虚拟人物?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唬,于成龙,清朝著名的清官,肯定是确有其人,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而辞去做官的机会,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正式踏上仕途,那时已经44岁了。
为官第一任是到穷乡僻壤,谁都不想去为官的广西罗城,当地条件极其艰苦,同行的随从或死或逃,但于成龙忍得住凄凉、耐得住寂寞,以极其坚强的意志,扎根三年,任是把一个破烂不堪的罗城治理得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 于成龙的政绩得到了两广总督金***的高度赞赏,举荐他为广西唯一“卓异”,有了政绩就要得到提拔重用,于成龙被调往四川合州任知州,湖北黄州任知府,所到之处雁过留名、鸟过留声,政绩不菲,再次获得“卓异”,花开二度。 康熙十三年,麻城一带发动暴乱,刘君孚父子胁迫乡民挑起事端,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威望,被请出来处理此事,,他以招抚为原则,贴出安民告示,使许多被迫参与暴乱的乡民返回家中,又只身入虎穴,成功劝说刘君孚父子及其顽固的300猎户放弃暴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场***顺利平息。
紧接着黄州府又出现***,其规模和范围均超过前次,于成龙组织乡勇主动出击,虽说暴乱分子数量上占优势,于成龙之生死于度外,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乡勇们也愈战愈勇,很快就平息了***,成功地抓获了匪首。受到了湖广总督的高度褒奖,于成龙梅开三度。
经过多年仕途的磨炼和平乱的洗礼,于成龙愈发坚强,以后的仕途也一帆风顺,不论职务有多高,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终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人们发现他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康熙帝也为之动容,破例亲自为他题写碑文,称赞他为“天下第一廉吏”,褒奖他刻苦清廉的一生。 于成龙虽说大器晚成,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廉洁自律,多行善政,赢得天下人的尊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成龙说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成龙说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