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葡萄烧酒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葡萄烧酒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蒸馏酒的历史有哪些?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就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明代李时珍认为蒸馏酒起源于元代,而在宋代很多书籍里也有提及蒸馏酒,而唐代白居易等人的诗中提及的烧酒也被现代人认为是蒸馏酒的一种,在上海博物馆中展出的青铜蒸馏器,让大家认为我国东汉时期就有蒸馏酒的存在了,但是这一说法还不够严谨,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蒸馏器的用途就是拿来酿酒的。
高庙白酒的起源?
高庙白酒,是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高庙古镇的著名特产,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文物级的窖池和手工酿酒作坊,引纯净山泉,精选优质高梁,通过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贮存、勾兑而成的纯天然有机食品。
峨眉、瓦屋二山,绵延相连,奇险秀美,风峦叠翠,共同润育了钟灵毓秀的高庙古镇。高庙古镇自古以酒业闻名,酒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高庙白酒”原产地,素有酒镇之美称。诗曰:瓦屋寒堆春后雪 峨眉半山高庙酒。
清代太子太保曾壁光畅饮高庙白酒后,感其酿造用水取自花溪之源,欣然题词“花溪源”,后人将其刻于花溪源畔巨石之上。“花溪源”不仅是高庙古镇的十大景点之一,更是高庙古镇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品牌。有诗曰:花溪源水酿玉浆,东坡豪饮酌千觞;瓦山春酒宴归客,醉煞玉屏万木香。
高庙白酒起源于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由当时迁居高庙的李氏家族酿造,于清光绪时期,以“花溪源酒”闻名于世。
据高庙白酒有关资料记载,1875年,高庙场台子坝楼脚李三爷以祖传酿酒秘方酿造了花溪源酒白酒。1904年,镇上文生李芳联科考还乡后,在酒厂外岩上刊刻“花溪源”作纪念。1912年,李锡焕继承祖传酒坊后,在五圣宫对面戏台楼下酿酒,成为第一代传人。
1932年李锡焕死后,由其兄弟李锡华接手经营花溪源酒坊,为第二代传人。
1955年,公私合营,酒坊由高庙供销社经营,酿酒师李芳清为第三代传人。
1957年酒厂划归洪雅县商业局。1984年,高庙供销社主任戴贵华承包高庙酒厂经营,师承李芳清,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并重新申请注册“花溪源”商标。
2008年高庙酒厂更名为“高庙古镇酒业有限公司”,戴贵华传儿子戴健勇酿造技艺,戴健勇并获国家一级品酒师职称。2012年2月,戴贵华去世,戴健勇成为第五代传承人至今。
明代一石酒多少斤?
答:一百二十斤。
宋代改进了容量单位,将原十斗为一斛,改为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同时度量衡量值也有增长,宋初官尺每尺合今近31厘米,到宋末已达到32.9厘米。
元代度量衡承袭唐制。单位量值比宋代又有增大,一斤约合今625克。
明代度量衡承袭前制。尺度分为多种,营造尺,一尺合今32厘米;量地尺,一尺合今32.7厘米;裁衣尺,一尺合今34厘米。容量一斗合今1022毫升。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
明代一石酒约等于100斤
古代重量主要用石来计量,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而各个朝代不一样。在战国时期,一石约是现在的五分之一市石,即10公斤。在汉代,一石为60公斤(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三十斤即15千克为钧,四钧为石,因此一石就是60千克);在宋代,一石为***公斤;在唐朝,一石为53公斤;在明代,一石为50公斤;在清代,一石为28公斤;在秦代,一石为109KG。现在说“一石”一般都是用重量来计的,不是容量,而多以汉代的120斤为主要换算标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葡萄烧酒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葡萄烧酒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