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歇后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歇后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出四大名著的书名,作者及朝代里面的人物各五个每本书里的两个歇后语?
西游记:
人物:
相关歇后语: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红楼梦:
人物:
关于枪打出头鸟的歇后语?
下一句是:刀砍地头蛇。
出自:佚名·明《增广贤文》
原文节选: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
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
刀削面的起源和传说和歇后语?
面食故事——刀削面的历史由来
刀削面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老汉取刀切面,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拾得一薄铁皮,遂让老婆婆用铁皮切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刀削面起源于元代,是山西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面食,因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绝妙而被称为“飞刀削面”,功艺精巧的厨师削出来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浆汁、蘸陈醋同吃,极具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是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北方广为流行。
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南京有哪些和地名有关的歇后语?
黄泥塘的鬼——离家不远,雨花台区的黄泥塘以前是南京人去世后主要安葬地;
天天不离钞库街——守财奴,钞库街在明代时是国家金库——宝钞库的所在地;
颜料坊放炮竹——有声有色,颜料坊是南京明清时期丝织印染主要所在地;
三牌楼的狗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三牌楼在鼓楼区,四牌楼在玄武区,不在一起,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四公里;
窑湾街的砖头——定了型,窑湾街是明清南京著名窑址,烧砖一般用磨具做胎,规格固定;
七家湾扛毛竹——转不过弯,七家湾地名来源一说就是街巷狭窄,呈现明显的弯曲;
石门坎上擂石鼓——实打实,石门坎是明代南京天坛所在地,建筑毁坏后这一带留有大量天坛建筑的巨大石材;
水西门的鸭蛋——白捡,水西门是南京城墙的一座“水门”,以前城外养鸭,鸭贩子大多居住在秦淮河边;
扇骨营的扇子——没面子,扇骨营的地名来源就是明初此地居民多以制作扇子骨为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歇后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歇后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