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军兵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军兵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是如何练就的,他为什么这么厉害?
作为一个明末文人他拥有其他文人没有的对武将的包容与信任,作为一个东林党他拥有其他东林人没有的内政能力,并且没有过分的党派之见。虽然没有熊延弼的战略战术和卢象升的武功胆略,但是辽东几年的辛苦经略和高阳一战的满门壮烈,无愧于后人给他明末名臣,民族英雄的评价。
如果万历皇帝晚几年死,熊延弼平了后金,他或许不会那么快成为封疆大吏,只会默默无闻的留下帝师之名。
如果天启皇帝晚几年死,马世龙事件之后重返辽东的他也必能凭借中原的财力物力再一次推进辽中平原。
历史总是那么令人扼腕。
“辽人守辽土”是典型的书生误国,为其策而加的辽饷是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孙是忠臣不***,但忠臣不一定能造福国家,保土安民。其人真不值一吹,如果用某流行小说争辩,好吧,你赢了。多看几本史书更好。
孙承宗的确是明朝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尤其是善于培养发现人才,袁崇焕、马世龙、孙元化、满桂、孙祖寿、茅元仪等抗金名将都是孙承宗培养与提拔起来的,孙承宗与抗金名将袁可立配合得也非常好,从关宁锦防线与海上战线完全压制了后金。如果不是魏忠贤阉党的排挤打击,孙承宗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抗金前线,袁可立、沈有容等抗金名将也被魏忠贤与他的干儿子毛文龙排挤出海上战线,天启时期明朝就有可能一举打垮后金,收复沈阳辽阳等地区。
但孙承宗最大的失误是在崇祯帝朱由检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把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逮捕下狱以后,只是利用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何可纲等袁崇焕的部下,而没有向崇祯帝为袁崇焕求情,作为东林党领袖的孙承宗对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阉党余党陷害袁崇焕袖手旁观,最终崇祯帝自毁长城在公元1630年9月把袁崇焕千刀万剐。
至于孙承宗不救袁崇焕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袁崇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天启时期在孙承宗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抗金前线以后,袁崇焕却力挽狂澜率领两万多明军大胜努尔哈赤统帅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被火炮打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八个月以后郁郁而终。
一年多以后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率领的后金军主力,击毙几千后金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打死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与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取得宁锦大捷。
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让袁崇焕威震天下,一举超过孙承宗成为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这也许让孙承宗相形见绌,孙承宗虽然是德高望重忠肝义胆的民族英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不可能不对学生袁崇焕的巨大成就有一点点嫉妒之情,这也许是孙承宗对袁崇焕见死不救的原因。
在袁崇焕含冤被逮捕下狱的情况下,孙承宗与马世龙、秦良玉、祖大寿等明朝名将统帅四十万明朝勤王大军取得遵永大捷,打败阿敏等后金军,收复遵化永平等四镇。
但孙承宗取得遵永大捷之后,既没有利用胜利之后的巨大威望为民族英雄袁崇焕求情,也没有在明朝名将如云拥有四十万勤王大军的有利情况下乘胜追击,进攻后金收复辽东,最终导致大凌河之战的失利。
大凌河之战的失败,崇祯帝与孙承宗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他们给抗金名将张春派了吴襄宋伟两个逃跑将军,不仅四万多明军主力全军覆没,张春等明朝将领被俘,祖大寿被迫***抗金名将何可纲投降后金。
大凌河之战也成为孙承宗的滑铁卢,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而辞职,从此被崇祯帝弃用,一直到公元1638年高阳保卫战,75岁的孙承宗与清军浴血奋战被俘,英勇就义。
孙承宗很厉害吗?请问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孙承宗一生中就打了三仗,三场败仗,最后一场把自己也赔进去了。这样的孙承宗哪里谈得上战略眼光与谋略呢?
孙承宗的能力与明末的清流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嘴炮无敌。区别在于孙承宗比他们骨气高!
明朝军队为什么非要从蒙古手里买战马?
明朝历史上其实主要并不是从蒙古手里买马。
明朝建国初期,北方的蒙古一直是敌国,所以谈不上什么贸易,所以主要的马匹贸易集中在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主要是用茶叶和盐来和 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换马,这就是所谓的茶马贸易。
明朝对茶马贸易设置了限制,以金牌作为贸易凭证,只发给西边的蕃族(主要是藏族),却不让蒙古人参加。这是明朝初期的情况。
到了明朝中期,蒙古首领俺答终于争取到和与明朝贸易的机会,于是大量马匹开始进入中原,如万历二年,一年就有27000匹蒙古马进入中原,价格也很便宜,上等马仅需8两一匹,而当时内地民间马匹市价是24两。
很明显,明朝周边,还是蒙古人的马又多又便宜。这是别处马匹所不能代替的。
明朝的马匹贸易,无论是和蒙古还是藏族,其实都是从政治出发考虑,希望形成一种贸易武器,这就象今天中国会对关系好的欧洲国家大量买飞机,对关系不好的国家断绝贸易一样。并不仅仅是从实际需要考虑。
但是实际上,明朝这么大的国家,上百万的军队,需要的马匹数量仅仅靠外购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明朝实际上还有庞大的国内马政系统,自己养马才是马匹补充的主力,外购马匹只是做为品种改良和补充而已。
明初时期陕西边镇,历史记载几乎是全员骑兵,根据记载宁夏镇和固原镇兵额大约3万人,却分别拥有军马22182匹,和马匹32256匹。
明朝初年,为了获得足够的马匹,明朝是强迫民 间养马供官府征用,但是民间老百姓不愿意,宁愿弄死马赔钱也不愿意养马供官府征用。
后来,因为缺乏马匹,明朝不得不改为收购,即花钱从民间买马。
买马的价格一般在10-15两之间浮动。
随着这项政策落实,河北山东一带涌现了大批私营马场,专门养马向官方销售。同时,民间的马车运输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明朝后期,因为对蒙古的常年战争获得胜利,蒙古正式向明帝国称臣,与蒙古的贸易通道打开,明朝官方可以从蒙古大量购买到更便宜的马匹,停止了在国内民间***购马匹,导致河北、山东的私营马场纷纷倒闭转行。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虽然从蒙古买马更便宜,但是明朝官方***购来的马成本并没有降低,期间差价去了哪里,自己想吧。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河北山东马场的大规模倒闭,以及满清兴起,从蒙古买马成本激增,高峰时达到了50两银子一匹。网络上流传,十匹马中才能挑选出一匹战马,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问过养过马(耕地用马)的老人,被明确告知,所有的马,只要养护的好,都能够用来骑乘。如果肯多花点本钱伺候,至少半数的马可以用来当战马。
所谓的花本钱伺候是指平时也给精饲料。普通耕地用马平时是放养的,不喂精饲料,只有农忙时才喂精饲料。而所谓的花本钱,也并非完全喂***饲料,而是在平时投放部分精饲料。
而历史上,明朝中期著名的山东响马起义,山东响马们也是大规模掳掠、抢夺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马场,从而组建了高峰期超过十万的骑兵大军。如果十匹马才能选出一匹战马,难道他们是从100万匹马中挑选出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军兵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军兵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