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最重要的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最重要的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省的建立:明代建立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地主经济飞速发展。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谈一谈你心中的明朝第一臣,为什么?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安平,仰文公之气节,留千古之忠名。
正统朝,明英宗重用宦官,笃行谗言,一心想要功炳千秋,万世流芳,听信宦官王振的怂恿,想要御驾亲征,踏平蛮夷,重震大明天朝之威严,以表成祖伐北之荣光。
瓦剌也先多次以朝贡为名,诓骗明朝各种赏赐,因为也先军力强大,明朝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宦官王振却对此十分不满,下令减少对也先的赏赐,也先大怒,挥师南下,直取河套,围困大同,直接威胁到了北京。明英宗擦拳磨掌,跃跃欲试,明英宗心比天高,却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宦官王振借此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建功立业。此言深的英宗之意,不顾朝中大臣劝阻,凑集京师附近精锐大军二十余万,号称五十万,大军仓皇出征,无战前详细筹划,又违背兵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定律,赶上大雨连绵,数日不止,后方粮草一直缓慢前行,军心动摇,士气日益下降。按照正常人的思路,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再继续行军,先行修整,却在王振的建议下,也为了顾及自己的脸面,大军前往王振老家蔚州,满足了王振携帝回乡,扬眉吐气的想法,半路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践踏了自己的千顷良田,让大军原路撤回,到了怀来附近又让大军原地驻扎,二十余万大军被一个阉人来回折腾,士兵怨声载道。最终明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也先***意议和,英宗深信不疑,结果被也先奇兵偷袭,一举全歼,随军朝廷栋梁五十余人被杀,王振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也先生俘,不过也先并没有杀死明英宗,而是利用英宗勒索明朝,率军攻打北京,至于在攻打时明英宗有没有叫嚣开城门实在是无从考证,即使有后来英宗复辟后也会被抹除。于谦集结军民,用二线的军队,誓死保住了北京,避免了明朝的又一个奇耻大辱,也拯救了天下苍生,不然肯定又是一个靖康之耻,甚至是五胡乱华的局面,于谦硬生生把大明这条即将断裂的绳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重新接了回来,又延续了大明后来一百多年的基业。
后来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狡兔死,走狗烹,于谦被冤杀,明朝再次奸佞当道,日益衰落……明宪宗时期为于谦***,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于谦暮葬于杭州,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杭州三杰,西湖有幸葬英杰。
乾隆十六年,清高宗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评价到:“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原创内容,感谢阅览!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从两个方面来说:精神层面--于谦;世俗眼光--张居正。
首先说于谦,一介文人,在国家存亡之秋,凭一已之力,挽大厦之将倾,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不愧是中流柱石。刚正廉洁,坚持操守,确实是正人君子、时代楷模。
张居正,铁碗政治家。成功实现改革目的,使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国库充盈,重振雄风;善用戚继光等文臣、名将,国泰民安。但个人修为比于谦稍显逊色。
于谦,王守仁无疑是大明朝的社稷之臣,有扶颠救危之功,故使明王朝颠而不覆。嘉靖既位,大礼仪,修神仙搞得嘉靖,嘉靖,家家净。张居正首辅神宗,创万历新政,巩固国防,整顿吏治,均赋税,等农商,保障国家收入,其“考成法”“一条鞕法”,等朝廷政令“虽万里外,朝发而夕奉行”,至万历十年,国库充盈,边陲安定,以后张居正身死而新法废,神宗皇帝渐渐的耗光了国库,耗费了边陲,大明离败亡不远了。总结明朝历史,张居正真称得上明朝第一臣呢!
本人算是愤青中的一员,所以喜欢的明朝著名人物大都是戚继光、郑成功、李定国之类的武将,我任为的明朝第一臣是明末永历朝的晋王李定国。
李定国虽然早期是明朝的乱臣贼子,但自从归明后那真是擎天之柱,如果没有李定国辉煌的战绩,南明估计坚持不了二十多年。
李定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抗下了陆地战场上和清军对垒的重任,“两撅名王”时打的清廷都打算和他划江而治,要不是孙可望在后面扯后腿,没准真打出个南北朝。
唯一可惜的是李定国和郑成功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很好的配合,否则一陆一海,还真不好说满清是否能占据中原花花江山。
明朝历史上你认为最值得表功的皇帝有哪几位?
我认为明朝最值得表功的皇帝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取代元朝,建立大明,开启了华夏历史的新篇章,下边简要的谈谈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建立大明,结束[_a***_],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出身布衣,曾流浪江湖,都混去了寺庙,参加起义军后不断努力,抓住机会,一步步成长,顺利继承郭子兴的势力,之后在一系列名臣猛将,如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的帮助辅佐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建立大明王朝,这就感觉是现代的***丝逆袭,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具有传奇色彩。从平民到皇帝,朱元璋的经历告诉你***丝要想逆袭,嘿嘿,至少得找个郭子兴那样的老丈人呦,你,有目标了么,小伙伴。
朱棣明成祖,1文化领域主编了永乐大典,流传千古,2北伐削弱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消灭有生力量,为后来几十年保证帝国繁荣富强,2定都北京,修建了影响历史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古都,3修建了大运河不知道是不是京杭大运河,修建河道,4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当时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加强世界的文化,经济,军事交流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朝代,不说其他,我最喜欢的就是明朝那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而我认为在明朝16位皇帝中,有4位皇帝最值得去表功。
第一位:我认为是朱棣。
朱棣出生于元末时期,他父亲朱元璋还在打天下,也正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慢慢成为一名悍将。虽然他在朱元璋死后,起兵发动靖难,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位期间绝对称的上是一位圣君,大明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我认为他的文治武功要超过他的父亲朱元璋。
第二位:朱元璋。
朱元璋不用多说,从社会的最底层到最后打一统天下,可以说是与汉高祖刘邦一样励志的人。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从社会最底层起家,格局思维有局限,导致在后期***了很多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而且分封诸子,从而引发靖难,让明朝险些大乱。不过毕竟作为开国皇帝,没有他就没有后面的一切,所以他还是值得去表功的。
第三位:朱瞻基。
明朝历史上你认为最值得表功的皇帝有哪几位?我认为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因为他们在位期间造就了这三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三治分别是:洪武之治 ,永乐盛世 ,仁宣之治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王朝,朱元璋是***,也称为***王朝,历时276年,首都开始设在南京,后来定朱棣迁到自己的封地北京。下面简单讲述一下明朝这些皇帝的功绩: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个“草根皇帝”,也叫朱重八, 家境贫困,曾经是个放牛娃,逃命去做过和尚,后面也做过乞丐,云游四海接触到各地异乡风情,25岁的时候开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兴师北伐,攻占应天,再以应天为中心大破陈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后来又平定各地,统一全国,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朱元璋的功绩可整理为以下三点:
因为这些有效的举措,战乱后的社会经济慢慢得到恢复,史称“洪武之治”,不过晚年的时候为了让下一代稳定,多次诛杀大臣大将,被杀的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1398年朱元璋劳累过度病死,传位给朱允炆。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因建文帝削藩措施,藩王与朝廷走向对立面,发动靖难之变击败耿炳文,经过多次大战,后来攻破京城,夺得帝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促成“永乐盛世”,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第五次打蒙古回来的路上病死,传位长子朱高炽。。
朱棣的功绩可整理为以下三点:
这些有效的措施,局面大好,“永乐盛世”,正式形成。
朱瞻基,号长春***,明太祖朱元璋曾孙,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小时候就比较聪明,多次和明成祖一起去蒙古打仗,即位后,又是励精图治,善于任用人才,社会经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去世的时候36岁。
朱瞻基的功绩可整理为以下三点:
明朝最鼎盛时期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吗?为什么?
有明一朝最鼎盛时期非明成祖朱棣时期莫属。
从文治方面看:
1、编修《永乐大典》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2、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被称为麒麟。 3、改革吏治 明成祖时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
4、迁都北京 天子戍边,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武功方面看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 ,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明成祖朱棣谥号“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最重要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最重要的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